【本報綜合報道】即將於明年中卸任的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Mervyn King)向全球各國發出警告,指全球大部份國家已透過管理滙率來代替調整國內貨幣政策。他擔心全球經濟繼續放緩,會迫使各國都以低滙率來刺激經濟增長,加上貿易失衡惡化的情況下,令全球各國會於明年爆發貨幣戰爭。
金默文周一先後於紐約演講及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闡述自己對明年經濟形勢的看法。他認為不少國家正努力令本國貨幣貶值,以抵銷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這趨勢明年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由於英倫銀行在全球各國央行中極具歷史地位之餘,政策亦往往領先市場,加上金默文在中央銀行界亦頗受尊重,故言論具有一定份量。
英美貿赤勁 無法可施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英美等國依賴消費去推動增長,而德國及中國等則依賴出口。但金融海嘯後,二十國集團(G20)反而少了協調,妄顧世界經濟平衡。事實上,美國聯儲局2010年推出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期間美滙指數累跌近一成。
相反,新興國家貨幣卻不斷升值,過去兩年巴西央行已累積減息十次,但雷亞爾貨幣兌美元仍然升值逾一成,而其他新興貨幣亦有一定升幅。但理論上低滙率確能夠提高一國的出口競爭力,從而促進經濟產值增加,瑞士、日本及巴西等國已努力阻止貨幣升值,以免失去出口優勢。
貨幣續升 恐失出口優勢
金默文相信世界經濟急需有巨額貿易順差的國家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才能推動全球增長恢復平衡,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從近年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外滙儲備規模差距越來越闊,已可見全球貿易失衡問題有多嚴重。以美國為例,貿赤與財赤根本是必然並存的問題。美國貿赤問題,等於每天都從比較窮的國家借貸來彌補巨額貿易逆差。
至於新興國家,則為預防金融危機而累積大量外滙儲備,又力求保持貿易順差使外滙增加,明顯會影響貿易平衡。
加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大量轉移至新興國家,使這些國家產生大量出口來保持貿易盈餘,都是形成貿易不平衡的主因。
金默文指,正是貿易順差與逆差的國家越來越壁壘分明,令環球經濟進一步陰雲密佈。金默文稱,貨幣政策維持需求的作用將越來越小。長遠來看,各國央行如何退市亦是問題,因可能會對市場產生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