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骨質疏鬆流失的骨質有望能夠補回。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以及中國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一項共同研究,首次發現俗稱「垃圾DNA」之一的非編碼核酸分子靶點「miR-214」能影響骨質形成,透過「核酸靶向遞送」系統,能把小核酸帶到骨形成部位,促進骨量增加;研究人員成功逆轉有嚴重骨質疏鬆的老鼠病情,令流失了的骨量成功回復逾50%。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部副教授張戈表示,研究團隊共搜集了30至40名骨病患者,包括骨質疏鬆、骨折、換人工關節人士的骨樣本進行細胞研究,發現miR-214能影響骨質形成及具有生理調節作用。團隊再透過核酸靶向遞送系統,以有骨質疏鬆的老鼠進行實驗,成功增加老鼠的骨量。
張戈指出,miR-214為非編碼基因,與其餘98%非編碼基因同被稱為垃圾DNA,至今功用未明。但今次研究發現,這些垃圾DNA擔任基因精細調控的重任,可能比傳統編碼基因更具調節功能。
預計兩年內完成研究
他指出,研究結果對日後開發針對骨病的創新藥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研究團隊現時正就miR-214的分子結構進行詳細解構,預計兩年內會完成相關研究;再發展成新藥物預料需要多五年時間。
有關研究的論文已於最新一期科研雜誌《自然──醫學》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