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在多倫多短暫停留一星期,沒想到竟遇上舞台劇《戰馬(War Horse)》的巡演,運氣實在好。這齣舞台劇改編自1982年英國作家Michael Morpurgo的同名兒童文學作品,由英國National Theatre與南非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聯手打造。《戰馬》2007年在倫敦首演後,一鳴驚人,受邀到紐約百老匯巡演後連紐約也沸騰起來,2011年的「東尼獎」被這匹戰馬一舉奪下最重要的五項殊榮。「東尼獎」是百老匯的「奧斯卡」,美國戲劇界的最高榮譽,《戰馬》的傑出,可見一斑。該劇在2012至2013年度於多個國際都市巡演,可惜香港不在其列,能夠在多倫多驚鴻一瞥,深感有幸。
節目在Princess of Wales Theatre上演,古典建築內點綴着燭光般雅致的燈火,柔柔的暖氣將人舒適地包裹起來,很溫馨。這間戲院的修建者和經營者是猶太商人David Mirvish,可有聽聞過「有間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在門口派發免費火雞」這則軼事?這間百貨公司正是Mirvish家族旗下的Honest。令人痛惜的是,昔日氣勢恢宏的Princess of Wales Theatre將會於不久後被拆除,用於興建公寓大廈。以後,那些懷念這座劇院的人們大概只好以那隻感恩節的免費火雞來聊以慰藉了。
在《戰馬》的舞台上,馬,是以和真實馬匹一樣尺寸的「木偶馬」來表現的。其設計風格並不寫實,模仿皮毛的布料在內,勾勒形體的框架在外,將「皮毛包裹骨架」的規則顛倒過來。
木偶馬需要三位演員共同操控才能完成動作:一位演員控制馬匹的頭、頸,包括耳朵的轉動;一位演員控制馬匹的胸部和前肢,包括呼吸時胸膛的起伏;一位演員控制後肢和尾部的擺動。照道理,以上兩方面都太不利於觀眾投入劇情,在頭十多分鐘,我好幾次將操控木偶馬的演員與其他角色混淆了起來。神奇的是,逐漸地,潛意識將三位演員視為「馬」的一部份,開始習慣並接受這個只屬於舞台的奇妙生命,最後,我竟對這匹奇特的馬充滿了憐愛之情。
過去學習動畫製作的經驗告訴我,模擬四腳動物的行走和奔跑是難度非常高的一件事。作為動畫製作者,尚可宏觀地掌握節奏,亦可微觀地分割細節,而操控木偶馬的三位演員中,有兩位的上半身隱藏在道具的腹腔中,他們無從看見控制的效果,只能憑經驗和感覺。如果任何一方在時間上出現偏差,或者移動的方向發生錯誤,那麼馬的動作將變得古怪不堪,甚至互相衝突。正是這三位演員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動作和體態,模擬出維肖維妙的馬匹聲效,才得以令一副偶具在觀眾眼前如同中了魔法一般被賦予了生命和靈魂──牠完全「活」了過來!
故事溫潤着理智、音樂撩撥着情感、聲效營造出真實、光影醞釀出魔幻……東尼獎頒給《戰馬》的每一項殊榮都實至名歸。踏出劇場步行回酒店,我還久久沉浸在震撼與激動之中,渾然不覺室外的氣溫已降至攝氏零度,心頭和臉頰的溫熱有種幸福滿足的滋味,夜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