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中政府發行的第二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4214),昨日由金管局以政府代表身份,公佈首次派息率,以截至10月止的過去6個月平均通脹(CPI)計,次批iBond的首次浮息率定為3.48厘,以每手債券(1萬元)計,半年獲派息174元。派息率低於首批iBond(4208)今年1及7月派發的6.08厘及5.07厘。
市場人士指,面對區內資產價值升幅快於通脹率,人民幣又加快升值,iBond派息回報未必特別吸引。次批iBond將於本月24日付息。
對於此批iBond息率回報是否可取,交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及市場策略部經濟策略師何文進認為,視乎衡量時段而定,一般在市況呆滯但通脹向上時,iBond作為回報穩定的避險工具可取;但若以今年第3、4季計,因股市及其他區內資產升值不菲,單是持有人民幣定期存款,年息率已逾3厘,故當資產升值步伐快於通脹時,iBond不會特別吸引。
陸叔籲投資者沽貨獲利
何文進預期,明年市場的投資風險胃口會增加,iBond派息率只會介乎3至4厘。不過,恒生銀行(011)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陸庭龍認為,iBond回報達3.48厘,水平合理,遠較港元存款吸引,因iBond為零風險的主權債務,故不能將之與股息回報比較。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陸叔)表示,今次派息約3.5厘,未必能支持iBond價格持續高企,故不建議大家用新資金買貨,持貨者亦可考慮沽貨獲利。
他又認為,如投資者希望抗通脹,可考慮買入房產信託基金(REITs),因息率相對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