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張志公自書詩 - 許禮平

蘋果樹下:張志公自書詩 - 許禮平

七十年代末上京,有緣拜識張志公先生。1984年張老重臨香港,訪中文大學,有幸得其賜題七言絕句:「三十四年彈指間,重來不見舊沙田;一片蒼茫隱白屋,人云嘸識銅鑼灣。」詩後小字題識:「一九五○年曾寓沙田銅鑼灣,欲一訪,人云無之。」1950年張老來港在華僑工商學院教翻譯學,華僑係1938年王淑陶創辦於香港,淪陷時遷柳州、重慶,戰後在沙田烏溪沙八角樓復校(1956年加入聯合書院)。當年張老住在學院附近的銅鑼灣(沙田松嶺路和銅鑼灣山道交界),故有「沙田銅鑼灣尚在嗎」之垂詢,筆者當時實在孤陋,無法奉告,故累及張老有此詩之感喟。
張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他的鄉先輩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張志公則係中學西學兼通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老從幼兒識字教學,到大學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等各方面的研究,均卓有成就,中西古今大小通吃。張老有此通才,或緣於與眾不同的經歷。張自幼受新式學校教育,文理各科全面發展。1937年入中央大學工學院化工系,受扎實的理工科基礎訓練,次年轉外語系,專攻英、法語和外國文學,自修俄語日語。跟著有三年參軍赴雲南前綫抗日,「在槍林彈雨之下」,「拎著腦袋闖過來的。」(張志公自述)後再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張的畢業論文與眾不同,是以英語撰寫「文心雕龍所見的中國文學傳統」,尚幸金陵大學有呂叔湘這位中西兼通的教授指導。1945年畢業,留校任教。1948年到海南大學外語系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1950年初到香港華僑任教,10月上京,任開明書店編輯,負責外語、漢語和翻譯書稿的編輯。次年創辦並主編「語文學習」月刊。1954年調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負責主持編寫漢語教材。1962年調外語編輯室主任,主編初、高中英語和俄語教材。後來升任副總編。編務之外,張老還先後在北大、北京外國語學院等多家大學授課,又到海內外講學,一天廿四小時,實在不夠用。
張老形象高大,長方頭形,架個厚邊眼鏡,溫柔敦厚,很懂人情世故,不是一般書呆子。他著述極富,方面廣,影響大。五十年代他的「漢語語法常識」、「修辭概要」,銷路數十萬冊,影響一輩人。「漢語語法常識」有香坂順一日譯本,日本漢語學者幾人手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