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螢光綠測海底排污 <br>今年曾發現管道滲漏 須即維修

鳥瞰螢光綠測海底排污 
今年曾發現管道滲漏 須即維修

【本報訊】渠務署每日處理污水量達二百七十萬立方米,部份經處理污水會通過海底排污管道帶到遠離海岸線的深海排放。為確保管道運作正常,該署每年會為全數四十條海底排污管道進行色素測試:將染料加入污水中,觀察管道有否出現滲漏。渠務署強調染料絕無毒性,不會破壞海洋生態。
記者:鄭啟源

現時渠務署在全港各區設有67項污水處理設施,當中30項需利用海底排污管道,將經處理的污水排出大海。全港40條排污管道全部鋪設於海床位置,離海面深度約10至20米,管道長度由133米到3.1公里不等。

染料無毒不影響生態

渠務署高級化驗師鄧天祜指,由於所有管道設於海底,為確保渠道暢通及運作正常,每年均須進行色素測試,檢查管道有否破損。檢查人員會將螢光綠色染料稀釋加入污水中,約20至30分鐘後,管道排放口位置的海水會被染成螢光綠色。同時,飛行服務隊會派出直升機協助監察染料擴散情況,若近岸處也出現螢光綠色,即代表管道已破損,需即時維修。鄧天祜說,測試大多選擇於水位較低的時間進行,每年約進行八次測試,每次為五至七條排污管作檢查,未能成功測試的排放管,會在半年內安排另一次測試。如發現有滲漏迹象,工程師會對管道狀況及損毀程度作評估,並即時進行維修。他強調,測試使用的染料無毒,不會影響海洋生態,測試期間亦毋須封閉受影響海域。
今年的色素測試檢查中,接駁大澳污水廠的海底排污管被發現有滲漏問題,現已完成維修。鄧天祜解釋,管道雖採用防侵蝕物料製造,但會因老化及受船隻碰撞,損壞並出現滲漏,若附近有泳灘,可能令泳灘水質受污染。若環保署恆常監測中發現水質有不尋常情況,也會通報渠務署,了解管道及排污設施有否損壞,起雙重監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