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運動創傷科門診替一名20歲籃球員診症,他右邊肩關節一年內脫位(俗稱膊頭甩骹)八次,前六次是在打籃球時右手舉高和外翻時發生,最近兩次則在睡覺時突然脫位。當我替他進行檢查時,發現他肩膊非常不穩定,磁力共振檢查顯示肩唇已完全脫落,肩盂骨更有嚴重缺損,需要安排關節鏡植骨手術。我問他為何不及早求醫,他解釋:「甩骹可以自己托番,休息一個月又可以打籃球。直至最近一星期內兩次睡夢中甩骹,非常影響日常生活,惟有求醫。」
用固定套治療復發率高
類似個案在運動創傷科門診不算少,抱着在復位後,休息一會便能再運動心態的人更多。很多國際文獻均顯示,對於活躍於運動的年輕人來說,肩關節脫位後只用傳統的肩關節固定套治療,即將肩膊固定在內旋位置,患者在一年內肩關節再脫位機會高達六至八成。每一次脫位後就會造成更多骨骼缺損,往後更容易脫位。
有日本專家建議,當採用肩關節固定套時,應將肩關節固定到一點外旋的位置,這樣能將復發率減低至約三成,但問題是大部份病人將肩關節固定到外旋位置時會感到不適及不便,故實際採用率不高。即使是採用這個方法,特別是熱愛運動的年輕人,都不能接受接近三成復發率。近年不少權威研究指出,對於這類病人,若能及早採用微創關節鏡下修補手術治療,復發率遠低於一成。此外,這種手術的創傷性低,傷口很小,手術後痛楚也很輕微,康復進度比傳統開放式手術快得多。
病人在肩關節脫位後應用甚麼方法治療,要考慮很多因素,例如病人年齡、活躍程度、受傷嚴重性,以及可提供的技術及康復配套。然而,最重要是即使肩關節脫位後已復位,也要盡快求醫,避免出現嚴重後遺症。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