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帝、視后」在每年11、12月都會被炒得沸沸揚揚,畢竟自1997年起,無綫電視台慶就以《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的包裝,為過去一年的大台劇集「再次」造勢──說是「再次」,是因為大部份劇集都已播映完畢,在年尾要「自己台頒獎畀自己人」,這當然是對旗下藝人的肯定,也同時是向香港宣示:我們大台只此一家,獨尊香港電視!
然而值得探問的是,究竟這場大Show,對香港有多少影響力?那是純為肯定大台藝人的綜合表演?抑或還有更多隱隱然、潛藏的號召力?如果事實如此,那這份號召力又是甚麼?
劇集有「政治動員」
今年的視帝、視后選舉,因為之前「全民投票選港姐」的技術失敗,令大台奮起為台慶頒獎禮準備,「一人一票(普選)」的宣傳甚囂塵上,力銷觀眾穩坐家中,按動手機與節目互動,是為讓無權選特首的香港人,曲線參與,彰顯權力。
雖說這不是一場真實的政治參與,然而那倒是比正式普選更有威力的象徵──如果香港有普選特首,那又何用娛樂大Show,弔詭地似為香港人充權造勢?當然,會投票選視帝、視后的人,未必同樣熱切期待香港普選,所以台慶頒獎禮若然有計算投票率,都不會有政治指向。然而事實是,香港娛樂藝人,幾曾都有「政治動員」姿態;今次投票,自然微不足道。
何謂「政治動員」?那會是就着當下社會與政治狀況,帶動某種價值以至行動。例子可見,正是1967年暴動以後,同年11月無綫電視開台,及至12月《歡樂今宵》在電視出現,連同當時正起飛的香港經濟,製造一種「日頭猛做到家輕鬆吓」的歌舞昇平氛圍。讓觀眾開始「電視撈飯」之餘,更相信香港步入佳境──這亦是當年殖民政府有意營造的安然與和平,目標是不要再有第二輪暴動與管治危機。
那個時候,「香港身份」仍在醞釀,以至70年代的電視劇,才為這個身份升溫。1979年的《網中人》可謂這個「香港身份」的催化劑,教觀眾望到戲中周潤發所飾的程緯,儼然就能反觀土生土長的一代,在香港努力向上游;對照戲中其弟,由廖偉雄所飾的阿燦,就更見把自身作為香港人的位置看高一線,使「香港身份」落地生根。未談到的,還有許氏兄弟在1971年為無綫電視所拍的《雙星報喜》,以至許冠傑的廣東歌,都帶動港人以本土身份為驕傲的情緒。明乎此,電視藝人以至劇集在當年的「政治動員」,並無着迹賣弄,可我們已視周潤發為滿有時代象徵的視帝,亦視許冠傑為歌神;這亦巧合地配合追求社會和諧的氣候,由流行人物順水推舟,製造安居想像與身份認同,讓殖民管治事半功倍。
期待「香港艾美獎」
今天的視帝、視后聲勢,當然因為傳媒力谷而不遑多讓,然而此刻的着迹營造,相對當年近乎無心插柳,卻成了香港身份的催化劑,就可見今天即便有「普選」包裝,當中人物──由柴九到大太監,以至九姑娘到慈禧太后,都只是曇花一現,失之當年程緯及許氏兄弟的號召力。
然而話說回來,這個頒獎禮雖云「自己台頒獎畀自己人」,卻仍有它號召之處,那是因為電視在香港雖有接近50年歷史,卻失之一個評獎機制,以對業界論功行賞。相對美國的艾美獎(Emmy Awards),始自40年代末,已為美國國營到私營電視如CBS、ABC、NBC及FOX作不同類型節目的評鑑與認同;沒有一台獨大,卻有水準競賽與國家象徵,自然不必高舉美國身份,卻收得國家認同之效。
今天我們未必認同無綫,卻又可以此為鑑,在預見電視營運或會開放空間的同時,更應看遠一點,期待類近艾美獎的電視評鑑機制,或在未來可以植根香港,以見原來在周潤發或許冠傑之後,終有更新的認同對象與電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