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地產(1972)上月底晉身MSCI成份股,之前成交大增股價搶升至26.10元,其後反覆滑落至24.55元。
太地成為MSCI成份股早在意料之中,市場亦趁配售後收集,候機回吐,當時於23元水平,升至26元的利潤已是13%,是獲利機會,形成搶高後回落。筆者亦於第二次配售後建議吸納,中短線目標價25元,已超額完成,而中長線目標28元則待實現,當時預料明年可以達標。
太地以收租為主,最近政府打壓樓市的措施,對太地影響輕微,消息指太地西半山蔚然尚餘24伙,將減價8%推出,對利潤的影響僅數千萬元而已。
太地亦曾公佈首三季太古購物商場的零售銷售只增長2.4%,是部份在裝修及去年基數較高的影響,9月底已全面租出,今年增幅或稍遜,而太地的租金收入以辦公室為主,香港各物業租金升幅20%至51%不等,內地物業出租率一如預期,租金理想。
落後九倉有力追上
本港零售業遜於去年是事實,但已從8月的谷底回升,同系九龍倉(004)已有好表現,以股價60.30元計,PB 0.813倍,一般估計資產值約每股80元,資產折讓24.6%。太地現價25.40元,PB 0.78倍(按中期報告計),一般估計資產淨值約38元,資產折讓33.1%,太地明顯落後於九倉。
太地上市不久,似難與九倉比較,其實兩股業務大致相同,九倉在港以收租為主,在內地則以售樓為主;太地本港收租及售樓兼備,內地則以收租為主。九倉內地售樓增長佳,太地內地租金增長強勁,而九倉的物流、娛樂及其他投資影響評價,太地則集中於物業,筆者認為兩者的評價應相同,分別只是九倉成交較為活躍。太地的本港物業租金上升,內地完成物業的出租率繼續提升,手頭發展計劃已安排至2017年,足以支持業績持續增長,是穩健的投資對象,中線目標維持28元。
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