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的短促一生

孤兒的短促一生

機緣巧合,當年我在智能訓練學校工作的時候,認識了兩姊妹。她們自少便患上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說話困難、活動障礙等。她們在十多歲時被家人遺棄街上,成為孤兒的她倆,被送進我們的醫院長期照顧。
住院期間,她們二人都被安排參與學校的訓練,希望藉此能夠保持活動能力。可惜疾病不斷加速她倆的機能退化,她們很快已應付不到慣常的訓練,就連平常可以自我餵食的動作也做不來了。她們後來更出現吞嚥困難,每次吃東西時總會引起一連串的嗆咳。更不幸的是,姊姊被診斷患有腸腫瘤。她的情況日差,記得在她彌留之際,我坐在床邊,望着呼吸機一下、一下的打氣。我不敢離開,怕她會感到孤單。我低聲在她耳邊說:「你安心去吧!我們會照顧妹妹的!希望你可重生,再選一條比現在更好的路走!」她的離開,雖然是已知的一個結局、是一種解脫,但床頭的儀器發出長響的那一刻,怎也逃不過捨不得所帶來的傷痛。
由於她倆都是孤兒,根據一般的做法,姊姊死後,只會被埋葬在羅湖的沙嶺公墓。照顧了她多年,關係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變成親人一般。有些護士與她一起時的感覺像姊妹,而有些支援服務員對她那種照顧就像媽媽與女兒般。她這最後的一程,我們都希望能為她多做一點點,好等大家不用懷着一種酸溜溜和遺憾的感覺讓她走!最終,我們把她的骨灰安放在一個華人永遠墳場。現在的小石碑上,起碼可以讓她擁有自己的名字和相片了。
撰文:小欖醫院資深護師袁細英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