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柏金遜症並非「老人病」,年輕及中年人士也有機會患上。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表示,約一成柏金遜症病人會在40歲或以前發病,惟年輕患者除出現典型手震病徵,也較常會有肌肉不能放鬆及情緒問題,對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困擾,有男教師病發後因活動遲緩,32歲要無奈轉工;也有任職酒店服務員的患者因病變得無記性,最終也要辭職。
記者:嚴敏慧
柏金遜症為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疾病,病者腦幹內黑質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功能受損壞,直接影響身體活動,阻礙活動能力。患者有機會出現震顫、僵硬、動作遲緩、臉部缺乏表情等病徵,病症發展至中期,走路也會受影響,或會失去平衡力。
本港約1.4萬名患者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盧文偉表示,本港約有1.4萬名柏金遜症患者,男性、有家族病史,以及經常接觸農藥和殺蟲劑人士,發病風險會較高。隨着年紀增長,發病率也會提升,但年輕人都有機會發病。他指,美國研究顯示,約一成病人會在40歲或以前病發,他們雖然較少出現平衡問題或癡呆症狀,但較常會出現肌張力異常,即肌肉不能放鬆,並出現情緒問題如患抑鬱症,生活及工作均受影響。
上司不體諒患病下屬
現年57歲的陸女士,2001年發病時只有約45歲。最初左手無名指無故出現震顫,後來蔓延至其他手指頭,檢查後證實患上柏金遜症。當時她在酒店工作,因手震及記憶力越來越差,不時忘記酒店住客的要求及房間號碼等,經常被客人投訴,最終上司發現她患病卻未有體諒,令她要被迫辭職。當初她不相信醫生診斷,最終向三位醫生求診仍得同一結果,才無奈接受事實。近年因子女已投身社會工作,她已退休在家養病,接受治療後病情有改善。
盧文偉表示,診斷柏金遜症為臨床檢查,沒有確定測試,不少年輕患者不接受診斷,以不同藉口反駁醫生,否認患病,「有人會問係咪之前食咗藥,先會有手震副作用,但其實佢明顯係柏金遜症」。他呼籲市民若出現靜止時手震腳震、走路時只有單手擺動、字越寫越細、走路變慢等病徵,並持續一個月,有可能患上柏金遜症,應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