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一直盯着多哈的氣候會議。
香港人一般都聽說過三年前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COP 15),可是剛剛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多哈舉行的「聯合國第十八次氣候變化大會」(COP 18),本地傳媒的報道實在少得可憐。
老姜為甚麼會關心呢?因為他在廣州開農場,賣的不是蔬菜,而是CDM。
CDM來自京都協議書,那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第三次氣候變化大會(COP 3)制訂的,歷年來有近二百個國家簽署了,希望一起把大氣裏的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穩定在一定水平,不會導致氣候變化繼續惡化。除了美國,大部份的發達國家都提出減排承諾。
減少碳排放,在個人層面是相對容易的。例如我的女朋友,很討厭男友用紙巾抹枱:「為甚麼不用抹布呢?用紙巾多浪費!」「可是用抹布要用水洗,也會浪費水!」男友反駁。
這種事,一算碳排放就知道:把水務署提供食水的碳排放,加上渠務署處理污水的碳排放,在香港使用一公升水,會排放0.6g的CO2;而英國超市Tesco指,一張廁紙平均產生1.8g的CO2碳排放量,換言之兩格廁紙的碳排放,相等於6公升水了!簡單搓洗抹布用不到這麼多水。「洗抹布比用紙巾環保得多啊!」女友自此大條道理把桌子上的紙巾盒,換上一條抹布,碳排放馬上減少。
計算國家的碳排放,當然複雜得多,而且有很多是難以減除的,像德國已經盡力發展太陽能,日本的垃圾也盡量回收了,那就可以通過支持別的國家減少碳排放,抵銷自己國家的排碳量。
這就是京都議定書之下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潔發展機制),鼓勵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減碳項目,也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減碳的資金。
老姜的農場通過收集廚餘,再變成堆肥,減少廚餘在堆填區釋放的溫室氣體,他花了六年時間去填寫大量表格,才申請到聯合國核發的CDM。當年各國似乎有心排碳,CDM很值錢,減少一噸碳,可以得到三十多歐元。
可是現在連明年最有機會減少20%碳排放的歐盟,也沒有很大動力繼續減排,加拿大、日本、新西蘭等更表明不會再參加國際減排的協議。京都議定書失去了江湖地位,CDM也就大跌價。
今年老姜的農場減排一噸碳,只值幾毛錢歐元。他惟有開發有機菜市場,真的賣菜了。
老姜的指望,就是剛召開的多哈氣候會議,讓各國可以達成新共識,繼續執行京都協議書的第二期承諾。然而,事與願違,每一天的會議都在原地踏步,大會的記者會甚至因為沒有新公佈而延期。沒有目標,也就沒有達標的動力,與會的發展中國家喊得最大聲:沒有資金去減少碳排放!
根據獨立的非營利組織「氣候政策倡議」(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在多哈發表的報告2010年及2011年全球投資在抑制氣候變遷的經費,已經達到3,640億美元,可是要讓全球的氣候變化不再惡化,國際能源機構指出,每年必須在能源領域投資1兆美元。
錢從哪裏來?
現在商界比科學家更緊張,全球溫度大約上升了1℃,但引發的頻繁天災,已經嚴重影響到保險業等生意。各國曾經在2010年的坎昆會議上決定把增溫控制在2℃,那全球碳排就不能超過440億噸,然而2010年全球排碳已經高達490億噸,中國印度等國家的碳排放仍然持續驚人地增加。
世界銀行預測到了2100年,全世界平均溫度將上升4℃。
1℃已經弄到這地步,2℃似乎也不能阻止了,而4℃,將會發生甚麼事?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多哈會議開幕時,緊急呼籲:「我們不要抱有任何幻想,這是一個威脅到我們全體、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安全、我們後代的危機!」
國家也許始終無法達成共識,就算有共識也不一定達標,除了嘆息,我們還可以選擇積極──地球不是屬於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有份,每個人的碳排放,能減多少,就減多少吧!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