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論中華:中國轉型主宰新興市場

富論中華:中國轉型主宰新興市場

剛完結的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的大方針,並定調明年會推動城鎮化,及將「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列為經濟工作的重心,相信中國經濟增長未來會更着眼於質素,增速也料會由以往的雙位數回落至每年7%至8%增長。
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轉型,增長速度將會放緩,並朝增強內需的方向發展,這不單對本身經濟帶來影響,對其他新興市場來說,能受惠搭中國高增長順風車的年代已告終,而這個過程也將再造就新的贏家及輸家。

中國已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位置,根據日本、台灣及南韓這些過去專注於製造業國家的經驗,當人均GDP升至5000美元或以上的時候,增長速度均會回順。
過往中國增長很大程度是受人口紅利的因素帶動,然而,這個優勢正因為人口開始老化而褪色,加上由鄉村進入城市的人口也見下降,整體工資上升,對內地的競爭力也受負面影響。
工資上升令中國競爭力下降,但是換個角度看,卻對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特別是人力密集的新興亞洲及非洲最受益處。另外,對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工資相對有優勢及基建正改善的國家有利。

內需受捧 商品失寵

此外,中國以往的增長主要是投資主導的模式,加上資金供應充足,所以在過去的10年對商品需求也十分大。
實際上,中國對工業金屬、石化及食物的需求很大,令很多商品出口國對中國出現倚賴。
現時中國經濟步入轉型至以內需為主,對商品需求減少,商品價格亦因而略見回軟,這對於其他需要依賴商品進口的新興國家好像印度來說,其實是創造了一個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此外,由於中國本地消費,特別是對食品的需求正膨脹,所以對食品出口國,例如,巴西等新興國家會帶來另一股增長動力。
總結而言,在中國轉型下,我們相信在現時投資新與市場的模式亦需要作出相應調整,看看那些國家能從中受惠,加上由於各國增長不一致,投資者應視各新興國為獨立故事,而非一個整體,若想從中獲利,就要小心選擇,並需要採取更積極的策略。

富達國際投資
中國投資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