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煮:簡美漁家菜

我做煮:簡美漁家菜

嚮往香港環海滿是海鮮的日子,因為我最愛吃海鮮。但是我愛的並不是貴價的甚麼東星斑,龍蝦那些大路的所謂「極品」,我倒喜歡那些平民的、簡樸的、地道的漁家風味。
因為漁家生活根本是簡樸又艱巨,日曬雨淋乘風破浪,不是你浪漫的、MV裏的黃金日落輕舟撒網醉人景況。

食物方面,隨意得很,真情,有乜食乜;通常會有一些簡單的儲備,如鹹菜、醃物,以防不時之需,沒有鮮魚吃,可以以醃物作佐料吃白粥。
我第一次吃漁家煮的菜,是小時候放暑假跟家人去青龍頭釣魚,在舢舨上吃午飯。漁家就是把早上我們釣來的魚,加點青菜和豆腐,煮了一鍋熱辣辣的湯鍋菜,泡白飯吃,那魚湯的鮮味至今仍然留在心間。
近年漁家「上樓」了,變成熱門食肆,遊客勝地,但那些菜式通常是改良版本。樸實的原裝正版,在一家豪華裝修的陸上食肆,實在不配襯;要是煮出來,也吃不到在海風中飄蕩,聞着海水味道吃飯那風味。再說,遊客也會覺得太平實,沒有特色,不能吸引大量食客。
我倒深深地愛那種不加修飾、清純樸實的感覺。我想,那真情的味道永遠不會在酒家吃到,在家中,還可以。所以,決定自己做。
這只是上集,下次希望介紹西方漁家菜。

點止鹽水蜆

上述提及漁家在艇上經常有的儲備,大頭菜是經典。醃菜鹹菜在沒有雪櫃的艇上不會壞,隨時加點入餸菜裏很惹味。經典的油鹽水炒蜆看來簡單,不過,處理蜆,及少不了的粉絲,是一番心機,處理原材料的基本步驟做得好,才會做出一碟好菜。
蜆,生放入鑊炒不能吸取配料的味道。正確的做法是先把蜆放入白鑊或煲內,加很少很少的水,加蓋,猛火乾焗大約一兩分鐘,聽到煲內霹靂啪啦的聲音,蜆殼開始打開了,便把煲搖晃,令蜆與蜆互碰至大部份的蜆都開口,便離火。這樣煮過的蜆還是僅熟,肉是鮮甜嫩滑,再回鑊炒香,剛剛好。蜆水也被逼了出來,這個蜆汁是精華,留起加入埋芡絕頂。

材料:
蜆1斤、蒜茸2湯匙、辣椒隨意、大頭菜約20克(3片)、粉絲1小紮(凍水浸軟)、水1/4杯(處理蜆用)及250毫升、油2湯匙、糖1/4茶匙、粗鹽半茶匙

粉絲要預先浸透,汆水再浸冷水,加入餸內一起煮才不會發脹。

做法:
1.
蜆放白鑊或煲裏,加1/4杯水,焗至打開(半熟)離火。
2.
逼出來的蜆水備用。
3.
大頭菜切條,浸水約15分鐘減少鹹味。
4.
燒熱油,爆蒜茸、辣椒、大頭菜,加入開了的蜆爆香(約1分鐘)。
5.
加入水250毫升及備用的蜆水、糖、鹽、粉絲,蓋上滾透即成。

1

4

飄泊雜蟹粥

蟹粥令人想起人人垂涎的水蟹粥,但真正的水蟹其實可遇不可求。你以為漁家天天有水蟹吃嗎?當然不一定。所以我來做一個面對現實的雜蟹粥,就是找到甚麼蟹,就大混合混成一鍋無敵鮮蟹粥。
加點奢侈,還可以先用豬骨做個湯底。懶,用水,不要加雞湯,雞湯太霸道,奪去蟹鮮味,喧賓奪主,煲雞粥算了。

材料:
雜蟹(即是甚麼蟹也可以用)2斤、薑片3片、生鹹蛋1隻、清水或自煲豬骨水1公升
粥底:米125克、皮蛋1隻(切碎)、油1湯匙、粗鹽1/4

做法:
1.
粥底材料撈勻(最少半小時,醃透米令米變綿)。
2.
加入水及打入生鹹蛋同滾起。
3.
收至慢火煲40分鐘。
4.
下薑片,蟹可以生放入,或預先蒸熟,熟蟹連汁加入粥內大滾透即成。

1

4

貼士:
預先蒸熟的蟹不會滾到肉化水,肉不見了沒得吃。 

話梅池魚湯

沒人喜歡吃的魚,通常是我最愛吃的(反叛)。池魚是我至愛;人人怕牠多骨,腥,我覺得牠的魚油很香,肉味鮮濃,與秋刀魚及沙甸魚等相似。對我來說,這是very水上人的魚。
池魚有很多種。在街市最常見的是青池,是日本人用來做刺身那種,也是我最愛吃的池魚。其次常見的是花膠池,魚身頂部近魚鰭的位置隱約有少許斑點,帶少許黃色;還有種較為扁身、體形細小的金邊池,有一條金黃色的紋橫跨整個魚身。
花膠池的味道不及青池的濃,但勝在鮮甜,而金邊池更鮮。還有一種較為罕見的,最濃的,是紅尾池。這池魚肥美兼肉厚,本地漁家捕獲,會即時做刺身生吃。可惜池魚不能養得活,離開海很快bye bye,本地漁船又沒有做刺身魚的配套,雪櫃的溫度不符合做刺身的衞生標準,所以不能胡亂把本地池魚當刺身吃。推介用來煮個原裝漁家菜,風味濃烈。
話梅不是台灣才用的食材,這食譜是一位的士司機教我的。他車我去西貢途中,識破我的廚師身份,隨即交流起來。他家是水上人,這是他爸爸的recipe。我試了,風味獨特,珍藏並與你分享。

材料:
青池6條、話梅5粒、薑絲20克、水500毫升、粗鹽1茶匙、葱花隨意

做法:
1.
話梅把少許肉的部份片出,備用。
2.
水滾起,池魚及話梅核的部份放入滾起。
3.
收至慢火,加入半份的薑絲(10克),微微滾約10分鐘。
4.
加入其餘的薑絲、話梅肉、葱花即成,趁香噴噴原鍋上枱。

1

貼士:池魚做湯毋須煎香,慢火煮不會腥,湯清味濃似木魚湯。

我最愛的青池,是日本人用來做刺身的池魚。

金邊池體形細小,有一條金黃色的紋橫跨整個魚身。

花膠池體積最大,勝在鮮甜,但味道不及青池的濃。

作者:徐蒝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