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勾起了我的回憶。
我初入行時胃潰瘍在香港極為普遍。當年在威院,每天都有好幾個病人因潰瘍侵蝕了胃壁的血管,引起急性胃出血而急症入院。少的每天三五人,「旺場」時或超過十名,令我們搞消化科的疲於奔命。
胃出血非同小可,隨時有生命危險。每當有胃出血病人入院,我們便得忙着搶救、輸血、照胃鏡等等的工作。那時經內窺鏡止血的方法剛開展;止血不成功,還得馬上入手術室開刀。
不知道為甚麼,在寒風刺骨、暖和和的被窩最舒服的晚上,胃出血的病人特別多。我那時想,難度老天硬是要和我過不去?
後來翻查文獻,發現寒冷可能是潰瘍發病的誘因;在實驗室,只要把白老鼠浸在冷水,幾小時內胃部就會出現急性潰瘍!
我和天文台聯繫,找來幾年的氣溫紀錄,和醫院胃出血入院的人數一對比,果然發現寒冷天氣和翌日胃出血的發病率有密切關係。
是寒冷直接對身體構成壓力導致潰瘍?還是着了涼而多吃了能引起潰瘍的感冒藥?還是另有原因?還待進一步研究。
近年發現了潰瘍病的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只要吃一星期抗生素,殺滅了桿菌,潰瘍就能治癒斷尾。再加上有了強力有效的制酸藥物,潰瘍出血已不如當年那麼猖獗。但隨着人口老化,長期吃阿士匹靈類藥物來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及因關節疼痛而要吃風濕止痛藥的長者增多了。這兩類藥物都是「壞胃」的,近年已成為了胃出血的主要誘因。
天氣轉涼了,如果你曾有過潰瘍病史,或者需要長期吃藥的話,請謹記加衣保暖!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