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故事」探討一個樓市新世代的來臨,「萬元呎價年代」一定是來年的社會熱話,以實用面積計價,呎價萬萬聲話咁易,尤其是一批實用率僅六至七成的物業,大家可能忽然發覺自住單位呎價水漲船高,同時亦可能會認清何謂「付出的跟得到的不成正比」。
今期「焦點故事」探討一個樓市新世代的來臨,「萬元呎價年代」一定是來年的社會熱話,以實用面積計價,呎價萬萬聲話咁易,尤其是一批實用率僅六至七成的物業,大家可能忽然發覺自住單位呎價水漲船高,同時亦可能會認清何謂「付出的跟得到的不成正比」。
明年1月1日起,地產代理推銷二手物業時,一定要清楚列明單位實用面積,將來大家睇樓搵盤時,謹記看清楚單位實用面積,這個代表每個單位獨立使用的樓面面積,才是大家真金白銀買回來的私人空間,一個建築面積1000方呎單位,但實用面積僅700方呎,若跟一個建築面積相同,而實用面積達900方呎的單位作比較,內櫳的空間單從數字上已經可以強烈感覺到兩者不同之處。
事實上,香港不少老牌物業,從前就只有實用面積資訊,經典例子必然是荔枝角美孚新邨,你會發現市場流通的建築面積資料與代理行之間會有輕微分別,原因就是大家根據實用面積演算出建築面積的結果,因為政府部門內存檔的實用面積只有平方米,演算出平方呎的計法、四捨五入的準則,間間行也有分別。
未必每個人對單位面積資料如此敏感,而相關的計算方法、面積定義,更可謂霧裏看花。際此良機,大家應該認清實用面積,看看是否「買貴咗」定係層樓「抵買咗」。
伍志輝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