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患了乳癌,最近動過手術。醫生建議她接受化療,使生存率能增加百分之二至三。她知道化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又或會令她身體情況轉差,我這位朋友沒法作決定。思前想後,也想不通到底該接受化療,還是就此作罷?後來,她找我商量,我請她細想,假設拒絕接受化療,而若干年後病情惡化,屆時回想今天這個決定,會否自責、會否後悔?我請她回家與丈夫詳細商量商量。
後來她決定接受化療。
撇開數字 換角度思考
我們做醫護工作,很多時會不自覺地用了「復發機會」、「生存率」這些看似有實證支持、客觀的數字協助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協助病人作治療決定。「數字」對某些人是容易理解,但亦可能會令一些病人算來算去,墮進數字的謎思。嘗試換一個思考角度,撇開數字、把自已(有甚麼比自己更重要呢?)對事物的反應放在天秤上,去權衡輕重利弊,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看得更多、更全面。
另一個關於年輕腦癌病人的故事,那天她入院接受化療,陪同她入院的包括母親和男朋友,連男朋友的媽媽也來了照顧這位「未來媳婦」,我看到病人身邊強大的支持網絡。病人的媽媽叮囑其他人,記緊要為病人準備小手帕,因受病患影響,病人吃東西時比較「論盡」,需要隨時為她清潔。就這麼一個小叮嚀,讓我看到親友對病者的細心看顧、給病者帶來重大的支持力量。
後來我知道她的男朋友當天是有工作在身,也偷偷走出來到醫院陪伴。這件看似沒甚大不了的事情,也許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只要細心看,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小事情背後的積極意義,生活中的喜悅,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撰文︰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廖敬賢
隔周五刊出
小啟︰版面調動,〈AppleHealth〉今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