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梁振英山頂及赤柱大宅都被揭發僭建,這位所謂香港最高決策人不但不自我發省,更利用其「語言偽術」掩飾事件,最近還在一個場合要求商界「喝罵」阻礙政府施政的反對派。特首誠信破產,加上其不認錯、不反省、不聽民意的「三不態度」,網上輿論一片聲討,加上國教科、新界東北、大埔龍尾、DBC、長者生活津貼等多宗不聽民意,處理手段拙劣的事件,今時今日的「倒梁」聲勢大有當年二○○三年「倒董」前形勢的影子,甚至筆者會以《三國演義》中的各路英雄一起結盟,攻打董卓來形容今天的形勢發展。
近期情況反映出,梁振英在醜聞纏身,民望每況愈下的同時,手段亦變得較狡猾及強悍。如交代自己僭建一事上面,梁振英多次玩弄「語言偽術」,先指自己是「第一次」處理僭建,後期更指「僭建處理了,就不存在任何問題」,這種漠視法治,掩耳盜鈴的態度令人反感。在政策上,梁振英先在長者生活津貼問題上不體恤民情,拒絕調高資產上限或寬免資產審查;在龍尾爭議上則選擇一錯到底,即使專家及環保團體如何提出科學理據及數據,證明龍尾的保育價值及水質不適宜興建泳灘,政府依然堅持硬推發展計劃。可見政府為了證明自己的「強悍」,侵犯了長者及生態的利益,漠視社會利益,實在叫人憤怒。在政府誠信盡失,加上香港社會不滿政府表現的民意逐漸升溫之下,梁振英及其班子即使再如何強悍,亦難阻大勢而去的情況,一戰在所難免。
由以往反高鐵運動,至今年的國民教育科爭議、新界東北發展等社會議題,泛民主派政黨反應都落後於人,直至最後階段才見到他們的身影。故此,泛民主派政黨與公民社會必須在將來的社會運動加強合作。現在香港的社會爭議火頭處處,各爭議雖由各民間團體互相分工,但歸根究柢亦是梁振英及其他官員施政失誤或個人失德所致,隨着「倒梁」之勢日漸成形,「各路英雄」在此議題上的結盟機會只會有增無減,若果事成,這將會是繼國教科爭議後,又一令香港擺脫厄運的時機。可是,「倒梁」一戰會否因為黨派或團體而像《三國演義》內的十八路英雄般互相猜忌,最後目標不成,更損害了民間力量,是勝是敗,就要看各諸侯的領導者的智慧與判斷了。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