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是百年來首次在紐約舉辦的「曼克頓香港音樂節」,遇上百年一遇的強勁颶風桑迪,是禍是福,今天當已有答案。
曼克頓香港音樂節的規模、規格和水平,確是紐約香港兩城前所未有的音樂盛事,然而面對着來勢洶洶,非人力所能改變的颶風下,紐約城區水淹地鐵兼斷電,不少香港演奏家作曲家在航班取消下無法按計劃成行,藝發局主席王英偉、行政總裁周勇平,需登台演出的音樂小組主席費明儀,都滯留香港乾着急,眼看長時間策劃,耗費460萬元的音樂盛事都要泡在桑迪的風雨中了!
至於早在音樂節開始前一星期已陸續先行飛抵紐約的音樂總監潘明倫、藝發局支援部的總監陳永剛、經理胡贊邦和陳安玲,亦只能觀望,潘明倫表示:「當時除了一方面繼續和樂隊排練,一方面只得看『風』做事,及後機場關閉,香港的音樂家、作曲家來不了,便考慮作出應變,這期間經常與香港保持聯絡,由於兩地時差12小時,大家便往往開會到凌晨三、四點鐘。」
結果桑迪吹走了音樂節的揭幕音樂會,楊嘉輝未能飛到紐約,他在林肯中心的「錄像裝置/聲音演出」取消,而各個作曲家亦無法趕及在11月1日抵達,當天的作曲家座談會亦無法舉行。當時紐約可說陷於極混亂的狀況,學校樂隊部份樂手亦未能回校,參與演出的紐約演奏家亦有人因颶風滯留在其他城市。幸好,在曼克頓音樂學院各方支援下,都找到代替樂師,加上已抵紐約的多位香港音樂家,人人臨危不亂,發揮通力合作精神,結果其餘多項活動、音樂會,包括10月31日由曼克頓音樂學院現代合奏團Tactus演奏九首香港作曲家作品的「香港現代音樂巡禮」、張鈞量的馬林巴琴大師班,11月1日「與藝術家雅敘」座談會都能順利舉行,甚至當日晚上的「美港精英雅敘」音樂會,亦能克服種種困難得以舉行。
至於11月2日的閉幕音樂會,由潘明倫指揮樂團連同李傳韻及女高音葉葆青演出,曲目中除有莫扎特、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外,還有剛自倫敦飛抵紐約的香港青年作曲家林丰所寫的《明》。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全場座無虛席,包括各嘉賓全都來了,而且人人專注,最後更全場起立鼓掌,氣氛之熱烈確是讓人感動!在交通仍然陷於混亂,風後萬事待興的情況下,這場將兩個城市連在一起的音樂會並未被忘記,在香港便不大可能出現了!
不過,原計劃於卡內基音樂廳Weill演奏廳舉行的「華風新氣派」音樂會,卻因為該區颶風造成破壞後被封閉要取消。但雖如此,整個活動仍有半數音樂會和另兩項配套節目得以在風雨中舉行。不過,更重要的是,正如作為藝發局委員的文潔華在活動後向局方提交的報告所言,香港的音樂家,世界級表現,讓人感到自豪(可能李傳韻近乎「失控」的表現不算)。藝發局的行政總監周勇平在檢討整個活動後,亦認為於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情況下,仍能有此成績,全是各人鍥而不捨,在各方協助下的成果,最終能讓紐約觀眾認識到香港作曲家出色的音樂,香港音樂家的強大實力和優秀表現!
或許,桑迪未將曼克頓香港音樂節全部打散,反而因此彰顯出香港人在風雨危機中仍能爭取到讓人驕傲的成果,那豈非再一次顯示,今日香港的地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正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桑迪已遠去,紐約因此有多大損失,仍只是一個估計。不過,音樂節的賬卻已可以算出來。儘管有關方面,仍未予以確證,但綜合各方資料證實,這次音樂節按計劃抵達紐約的香港音樂家及工作人員共有16人,未能成行的有20人,幸好航班因颶風取消,機票費用及酒店費用都能全數退回,這項活動現在估計只花去不足200萬元,省下超過一半的錢,會如何處理呢?周勇平表示:「這次活動更讓我們肯定,會繼續將香港的音樂成就介紹到世界各大城市,會考慮繼續和曼克頓合作外,亦會考慮促進香港和美國西岸城市的交流。」
最後附記一筆的是,香港電台安排了謝雄飛與賴建群趕及「尾班機」成行,為音樂節的活動留下了珍貴的錄音記錄,全都可以透過香港電台網頁重聽,紐約客可能沒有機會欣賞得到,香港聽眾卻有耳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