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哈佛大學學者發表《Have Individual Stocks Become More Volatil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diosyncratic Risk》的論文。此論文研究了1962至1997年美國股票的波動性趨勢。結論很有趣﹕期間美股波動風險增加了一倍,這是因為在1997年,股票之間的相關系數只有1962年的三份之一。
結論是甚麼意思?答案就是:因為不同股票間的相關性減少了,可能我升時你跌,也可能你升時我跌,從風險評估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危險」的。
記得我說過的名句嗎?就是:「別人贏錢你沒份,比輸錢更慘!」。
傳統金融教科書說,如果要達到投資組合的多樣化,即是投資組合的股票價格大約可以同大市同步升跌,大約是15隻至20隻股,但這是60年代的統計。
而根據上述論文的計算,在1974年至1985年間,要有20隻股票以上,才能夠完全分散風險。到1996至1997年,則需要50隻股票。
由此看來,恒生指數在1964年設立,當時有30隻藍籌成份股。到了1985年,增加至33隻。至今終於增加至50隻,這做法與上述論文的研究結果相符。
思捷大玩家:張松橋
我是第一個說出有人用344億元,申請了43億股思捷(330)的額外供股權的人。如果問我,究竟誰有這個實力,我想來想去,只想到一個人,就是:張—松—橋。
張松橋應該是1964年7月出生的。這10年來,香港商界的最大贏家,就是他了。有人估計,他的身家超過一千億元,還在劉鑾雄之上。如果四大家族分身家後,單論個人財富,張松橋就是香港首富了。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