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看不見的地獄之門 - 傅鏗

蘋果樹下:看不見的地獄之門 - 傅鏗

踏着夏日的尾巴,頂着布滿陰沉沉鉛雲的天空,我獨自走在美國費城的「香榭麗舍」大道上。位於這條大道中心的羅丹博物館經過3年的大整修之後,於今年八月重新向世人開放。費城羅丹博物館所收藏的羅丹作品之多,已堪與巴黎的羅丹博物館相媲美了,比如那座耗盡了羅丹37年藝術生命的巨作「地獄之門」,只是在藝術家謝世多年之後,才首次由美國鍍金時代收藏家Jules Mastbaum出資澆鑄成巨幅青銅雕塑,後來馬斯特寶姆還請了著名建築師和園藝師於1929年建成了這座費城羅丹博物館。
「地獄之門」是1880年羅丹根據但丁《神曲》中的敍事而構想的,由186個大大小小的人物形象構成。羅丹最有名的作品,如《思想者》,《鬼魂》,《吻》,《墮落》和《亞當》等最初都是為《地獄之門》所搆思的,後來才從其中抽出來,放大成為獨立的作品。代表但丁的《思想者》像是一個守門人高高地俯視着世人。博物館花園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噴泉水池,《青銅時代》和《夏娃》站立在水池的後面,訪客進入花園後可以在水池中看到他們的倒影。花園的東面則放着羅丹的另一座巨作《加萊義民》──六位衣衫襤褸,面容枯槁的獻身者,他們願以自己的生命和痛苦來換取家園免於毀滅。
《地獄之門》位於陳列館的大門正中央。看着《地獄之門》中各種奇形怪狀的人物形象,不禁令我想道,既然只有進入了冥界之人才能親眼看到「地獄之門」,每個藝術家或詩人心中的地獄之門不管展現出來如何奇妙神幻,事實上都是看不見的,隱形的;但正是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或隱形的,卻又是無所不在的,一不小心便會陷入其中。《神曲》中各種生前顯赫一世的人物皆因了人性中的某種弱點,而墮落到了烈火熊熊的地獄之中。就像但丁的引路人維吉爾所說:「通向地獄的道路是容易的」。
羅丹與其學生卡蜜兒.克勞戴的戀情也可說是從最初的天堂,一不小心便墮落了地獄。從1883年開始,羅丹同比他年輕24歲的卡蜜兒斷斷續續維持了10年的戀情,卡蜜兒成了被羅丹包養的繆斯。但羅丹又不願離開舊情人羅絲。才氣橫溢,情緒則如潮水漲落的卡蜜兒最後決意離開羅丹,但卻過着瘋瘋顛顛的日子,最後被其家人送入了精神病院。而羅丹直到1917年1月,在簽署了遺囑把身後財產全數捐獻給國家之後,終於與羅絲正式結成伉儷;兩個星期之後,羅絲便在大戰的炮火造成的冰冷空氣中去世。同年11月,羅丹也撒手塵寰;羅丹與羅絲的兒子奧古斯特一直在身邊伺候羅丹,但羅丹臨終時他仍然沒有得到法律上的正式認定。要是但丁再世修訂《神曲》的話,羅丹那被情欲所迷惑和折磨的靈魂極有可能飄浮在地獄的色界,成為他的大型雕塑《吻》的主人翁保羅和弗朗賽斯佳的「獄友」。
博物館內陳列着一座羅丹為卡蜜兒製作的雕像《沉思》,神色寧靜深邃,目光迷茫,下巴緊貼着石面,其翻江倒海的內心世界,永遠令人難以琢磨。猶如盲詩人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所歌詠的:「心靈自成一片自己的園地,在它自身裏/可以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