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冊人數創新高,直逼20萬人,超過7萬名單身人士無了期地等待公屋。
58歲以下的單身人士會被歸類為「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排除在「3年上樓」承諾外。目前有超過7萬名單身人士,爭奪每年只有約1800個公屋配額,40個人中就只有1人能成功。
現時的計分制,年齡愈大愈高分,等候時間愈長再加分,低分的?要慢慢等。
現年35歲的阿Ken,排隊第2年,即使居住環境有多惡劣,上公屋之日仍然遙遙無期。阿Ken與家人不和,早在10年前就離家出走,找工作養活自己。
他以前做地盤長工,住在天台屋,雖然天天要爬10層樓梯,但至少能勉強過活,沒有申請公屋的打算。但在3年前,屋主加租,他被逼搬走,現居於深水埗劏房。他的房子不足30呎,月租卻要1400元,床小得連腳也伸不直。
搬家後,他的身體變差,要放棄原本的工作,改做運輸散工,但並不是經常有工開,試過整個月完全沒有收入。他現在惟有申請公屋,希望能改善生活,但他堅決不領取綜緩:「拿了一個月兩個月,就回不了頭。」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關注窮人住屋問題達31年,他指很多籠屋、「棺材房」環境很差,根本「不是人住」的。但他眼見很多長者都要在這些地方離世,令他感到很心酸。
對於「人窮是因為不努力」的說法,他為窮人抱不平,指「其實香港窮人哪個不努力?工作10多小時,洗碗、送郵件到腳痛。」他指現時香港人很難脫貧,因為流動性實在太低,很難向上流。
他現在身為扶貧委員會成員之一,他希望將貧窮線訂在入息中位數的六成。從而,得知哪些人是需要政府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