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背後的故事 - 高慧然

羽絨背後的故事 - 高慧然

入冬以來,一直在尋找一個舒適的羽絨枕。
不知有多少人跟我一樣,覺得找一個「啱感覺」的枕頭比找男友更難。由產地,到品牌,到體積的大小,以及羽絨的比例都可能影響枕頭的舒適度。受條件所限,坊間賣羽絨枕的鋪頭,只有大約三成提供床,可讓顧客躺下去試枕。一個枕頭好不好用,真的要睡過才知道,用手按壓是另一回事。所以,我的羽絨枕,一拖拖了一兩個月都沒買到。
直到這天,看到羽絨背後的故事,毛骨悚然。從來不知道,羽絨的來源原來如此恐怖,如此不道德。因活剝鵝毛的售價較死鵝毛的售價高10多倍,業界用生剝的方式殘酷取毛,一隻鵝,只有短短6個月的壽命,卻要反覆經歷凌遲般的劇痛,拔毛後療傷,長出新毛後再拔,一生3次。過程殘暴,皮膚撕裂後直接用針縫補,不用麻醉。鵝們的生命記憶被劇痛充斥,付出劇痛,只為滿足不良商人的貪婪。
一直以為,羽絨的來源是死鵝的毛,不知道背後有如此慘痛的故事。各大知名品牌中,只有馬莎肯定自己使用的是良心製品,確保原材料不涉虐畜。其他品牌,包括港人愛用的North Face均不能肯定原材料來源及取材方式。
人類真是萬惡之源,用家只想購買冬季裏的輕柔與溫暖,商家偏要奉上血色。覓枕頭至此,突然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