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說今次選戰反映日本政界的迷失,那日本經濟及企業界的迷失來得更早,有的人說甚至已超過20年。日本最具影響力商會──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負責經濟政策研究的藤原清明先生就有類似的看法。
身為經團連經濟政策本部長的藤原先生認為,自九十年代初泡沫經濟爆破及人口增長停滯後,商界及經濟學界都明白日本必須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局,重拾經濟活力。這些改革包括開放市場,調整稅制結構,減稅,推動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等。
對藤原來說,日本人口從九十年代中開始有減無增,並迅速老化,令本土市場不住萎縮,令本土缺乏投資壯大經濟的空間。只有積極走出去,參與自由貿易區及訂立各種自由貿易協定,才能為日本產品及服務帶來較大的市場及增長空間。可惜,日本內部不同利益團體對開放市場非常抗拒,農民、農會擔心產品價格下跌,一些行業及專業服務則不想讓外國同行分一杯羹。結果,很多改革都是走三步退兩步,甚至原地踏步。就在這樣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狀態下,日本經濟始終找不到出路,走不出困局,兜兜轉轉下平白虛度20年。
藤原的診斷沒有窮盡日本經濟的病因,宏觀經濟政策三心兩意同樣令日本這列飛馳超過30年的火車頭失去動力。早在1995年日本開始出現明顯通縮時,不少日本及外國經濟學者已建議日本採取零息及其他非一般的貨幣政策工具驅動物價重拾升軌,打破通縮死局。但日本央行及財務省官員總是猶豫,不肯大刀闊斧;有的時候甚至突然改變寬鬆政策,從減息改為加息,以打擊似有還無的通脹率。九十年代末橋本龍太郎政府就誤以為日本走出通縮而決定加息,最終再打殘日本經濟。
現在日本經濟的問題更複雜,陷入的困境更深,改革有需要來得更徹底。藤原認為,南韓的釜底抽薪的經驗足可作為參考。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韓國經濟,政府要靠人民捐款協助國家走出困局。其後南韓痛定思痛,開始大幅改變原來內向保守的政策,大膽開放市場包括農業市場,並積極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擴大企業的市場版圖。近幾年南韓電子、汽車企業大踏步成長,挑戰甚至超越日本企業,靠的正是這種大膽走向世界的策略。日本若果還在開放與不開放間徘徊,若果還不積極加入自由貿易區及訂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她不但會被南韓迎頭趕上,日本企業本身也會加快出走,令日本經濟變得空洞化,更缺乏競爭力。
問題是,慣了受保護的行業、企業以至代表他們的政團願意走這一步嗎?
(迷失的日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