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群劇社」是香港舞台劇壇的老字號,成立於1972年,早過1977年創辦的「香港話劇團」和「力行劇社」,1979年的「海豹劇團」和「中英劇團」,以及80年代組成的「赫墾坊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灣仔劇團」和「香港戲劇協會」等「老牌」組合(上述資料來自方梓勳文章)。由40年前到現在仍然健全的本地劇團,除了「致群」似乎沒有第二個。如果有,敬請告知。
當然,「致群」之前曾有不少話劇團體,我不清楚早期狀況。單說1972年吧,香港影視界合演諷刺話劇《七十二家房客》(原作是上海滑稽戲),朱克改編和導演,哄動一時,翌年楚原導演為邵氏拍成電影亦刷新票房紀錄,更使香港影壇復興粵語對白,影響極大(今日很多人不知道粵語片曾被國語片壓倒,甚至以為港片一向只講粵語)。不過,直至80年代,朱克、盧敦等才正式成立「香港影視劇團」。順帶一提,在影視劇壇十分資深的朱克於今年3月逝世,享年92歲。
現在香港劇團多達數百個,亦多了專業化商業化。「致群」則保持純興趣,強調文化教育,獨立自主,給人印象是作風比較傳統,繙譯演出外國名作,創作劇方面注重中國歷史變遷。近年《無名碑》和《斜路黃花》就與辛亥革命有關,前者描述在香港被暗殺的反清革命先烈楊衢雲,後者描述基督徒革命者曾以香港作為起義基地,籌建「大明順天國」。此外,《武士英魂》、《袁崇煥之死》、《陽光站長》、《起航,討海號!》等都是「致群」名劇。
奇怪的是,日前「致群」40周年新作《七位導演眼中的40@2012》,出人意表地反傳統,連劇名也「離譜」得很。老字號這次大膽創新,請來七位新舊導演自由發揮,每段約20分鐘,的確各有不同,多姿多采。
其中羅靜雯導演、傅月美主演《痴戀著/一》,刻劃一個女演員對戲劇與亡夫的雙重癡戀,相當意識流。陳恆輝導演、蒙潔主演《納蘭》,只見全身塗白的白裙女子獨舞,表演日本式「舞踏」,配上法語歌曲及京劇唱段,演繹清代納蘭容若的詩詞,華洋新舊結合得頗獨特。
莫吉訶德(莫昭如)的《致群40.致敬》特別趣怪,幾個麻甩佬登台搞行為藝術,還有半裸紅色女子莫穎詩的怪舞,惡搞「致群」的唐吉訶德劇《武士英魂》和辛亥革命劇。此段玩轉中華民國的國旗和國歌,引述毛澤東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最妙是說出「只有差的和更差的男人,怎樣革命」?「只有差的和更差的革命,怎樣戀愛」?充滿荒謬感。
最有戲味是黃智龍編導、邵美君和黃呈欣合演短劇《中環遇見兩生花》:在地鐵站台,40歲女子遇見仿似廿年前自己的20歲懷孕女子,同樣難以決定墮胎不墮胎。兩生花又微妙地交織着母女恩怨。這段細緻小品,成為黃智龍劇作中少見的優異女人戲。至於陳麗珠導演、她與紀文舜、李思颺合演《天天》,風格與《中環遇見兩生花》大異,但巧合地描述「兩生男」,這是阿根廷名作家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老年失明後遇見40年前自己,有詩意台詞、舞蹈和現場奏樂,構成如幻如真的一場奇夢。
七段戲的過場別具奇趣,由白耀燦、余世騰和王侯偉扮演後台人員,一邊檢場一邊哼唱粵曲。張秉權導演《夢兮》就由這三個後台人員擔正,大唱粵曲《荔枝頌》、《李後主》和《搜書院》,又念《王子復仇記》名句。王侯偉是得獎男花旦,子喉女高音甚佳,令觀眾嘖嘖稱奇,紛紛叫好。想不到話劇人余世騰、白耀燦唱平喉也似模似樣。
最後一段是潘惠森的《何來七千幾?》,鄧世昌、梁子峰和柯嘉琪合演中港物流速遞員,承接潘惠森《人間》系列,搞出無厘頭的荒誕諷刺,爆出妙趣橫生的抵死粗口,結尾更齊齊打鼓,真是「金鼓雷鳴㷫烚烚」。
「致群」這台「七個演出一個戲」,是今年我看到香港劇場最別致亦多樣的作品之一,值得捧場。但正因為不同尋常,觀眾照例不多。好在並不妨礙台前幕後傾情傾力,成為劇壇不同門派一次很有紀念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