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IPO的語言偽術 - 丘亦生

金融雲端:IPO的語言偽術 - 丘亦生

梁振英在僭建一事上,不斷展露語言偽術,但金融市場這個強調whatever works的地方,一樣有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偽術。新股市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去年12月上市的周大福(1929),剛於上周公佈中期業績,純利跌32%至18.25億元,當中因為對冲黃金出現5.6億元的賬面損失。周大福早於上月初發出盈警,故此市場對其業績倒退的反應不算大。
還記得一年前,一眾包銷商為捧周大福上市,發表了估計相當進取的報告,當時多家有份參與上市的大行,估計截至明年3月底止的2013年度全年可賺100億元,增長逾50%,以30倍市盈率計算,得出3000億元市值的估值,有望超越和黃(013)及友邦(1299),成為市值最大的本土企業。
開天索價落地還錢,周大福最終以約15倍市盈率上市,但不要以為這是大割引,事關上市不久,自由行帶挈的珠寶暢旺市道開始出現疲態,這些剛剛還力撐的大行,立時打倒昨日的我,紛紛調低周大福的預測盈利及目標價。

周大福在上市後的第二份業績便出現倒退。

業績貨不對辦嚴重

周大福上市後公佈的第一個業績依然交到功課,有近80%增長,但今次中期業績已迅速走樣。如今看來,去年今日這個年賺百億的預測,比樂觀更樂觀,除非周大福下半年可以追回82億元盈利。
我之前講過,周大福的高速增長模式,是以大量投資加現金流催谷出來的增長,有揠苗助長的味道,本就難以持續。今次中期業績,它的存貨周轉天數再上升至299天,足足比年半前上升56%,資金運用的效率明顯下降,這是一個叫公司放緩擴張的警號。
周大福由上市前人人造勢,到上市後迅速走樣,只是一個比較矚目的典型例子。查實近期新股貨不對辦情況嚴重,我早前引用倫敦交易所一份研究講過,2010年起,在港交所(388)上市的新股,跌破招股價的比例突然上升,而且是過去10年來首次表現差於倫敦及紐約交易所。印象中,這一兩年新股股價的表現也沒有起色,弄得散戶提起新股都意興闌珊。

股價涉及供求因素,未必與公司表現掛鈎,我更有興趣的,反而是上市前後的業績表現。我比較了2011年上市的60多隻新股(剔除介紹上市及創板轉主板的),當中包括周大福、Prada(1913)等知名品牌,找出它們由2010年度至今的業績表現,發現業績增長的比例確實逐年變差,由2011年度上市前的80%公司錄得純利增長,降至最新中期業績的49%,業績見紅的公司則由2010年度的三家增至七家,業績跌70至90%的公司數目激增3倍。單單就最新中期業績而言,只有22%去年上市的新股錄得業績更佳增長,78%均現放緩或倒退。
我明白,即使上市多年的股份,面對內地及歐洲經濟放緩,也有機會發盈警,但這些股份有往績可循,股東可以知道管理層過去在經濟逆轉時的掌舵本領,而且市場上也不時有一些看淡的報告,提供另一角度的分析。

散戶情願錯過 好過買錯

但對於新股來說,我思疑大部份都是像上述周大福新股報告中的語言偽術,以為公司爭取最大估值,有多少保薦人報告會如實告訴你,公司上市後的第二份業績,便會出現倒退?這不是幫上市的公司倒米嗎?其他不參與的券商也大多識做,情願待新股上市後才發表報告。
難道市場不會自行調節、散戶不會學乖嗎?新股市場原是一個訊息不對稱市場,只要小投資者抹不掉新股不是買貴便是買錯的陰影,即使遇到沒有殺雞取卵的優質公司,也會情願錯過好個出錯。這是港交所及證監會不能迴避的問題。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