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日子逐漸逼近,興起一陣串燒熱,放工後最好相約三五知己到訪串燒店,雞皮雞軟骨雞顎、牛肩牛腰牛舌,一串串熱騰騰的串燒送入口中,最後大喝幾杯燒酌,圓滿作結。
記者:陳芷慧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陳盛臣
矜貴燒鳥平民化
每逢到日本旅遊,必定到訪當地的燒鳥亭或居酒屋,因為在日本,只有這些食店開至深宵,讓人喧嚷,只有燒鳥師傅才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提及串燒,日本人稱為燒鳥(焼き鳥,Yakitori),「tori」即鳥的意思,顧名思義,可猜想日本人本來只吃串燒雞。原來燒鳥自十七世紀中期便在日本出現,除了雞外,還指所有禽類。不過,當時雞串不是以雞肉為主,主因雞肉和牛肉非常昂貴,因此開初絕大部份的烤雞肉串都是以內臟為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雞隻的供應穩定下來,烤雞肉串才由高檔食品回到民間,大約是五十年前,燒鳥店才開始普及。
獨有的炭燒香
日本人較香港人幸運,因為日本的炭燒牌照比香港的寬鬆。現在日本用電爐和炭爐的串燒店各半,通常走年輕市場的燒鳥店有兩類,一是一人一炭爐自助燒;二是用電爐為多,為求快,旨在喧嘩玩樂。至於堅持炭燒的燒鳥店,自然是老派人的一份堅持,着重手藝,火候控制,慢工出細貨。這份堅持是有價值,因為炭本身的香氣根本無可取替。秋田紅葉大廚Shino說,現在全港只有三間餐廳有炭燒牌照,此店就是其一,至於獲批的原因,他說難以解釋,不便詳談。一般炭燒店使用備長炭,是木炭的一種,炭化溫度可達一千度,火旺而持久。「備長炭除了燃燒時間持久,更勝在火力平均。」電爐能輕易調校火力大小,炭爐如何控制呢?「開始時,會先將串燒放在爐旁邊的位置,火力較小,慢慢煨至七成熟,才放於中央火旺位置燒熟。至於魚骹或吞拿魚下顎肉質較厚,需要放在電爐煨至七成熟,再用炭燒熟,就不會燒焦了。」Shino解釋。
紅葉木店自慢之炭火燒酒場(2316 2525)
地址:尖沙嘴諾士佛臺15號
隱藏老店 燒香大小腸
日本人的串燒,除材料和火候控制外,更重要在於調味。「竹家」這間由日本人開設的家庭式居酒屋,所有串燒只由老闆一人主理。這裏串燒的火候控制得恰到好處,單是一串燒大葱已叫人拍案叫絕。「當然!我老公燒食物時不會跟任何人說話,他說要專注燒好才能完美!」老闆娘笑言。火候出色,調味功架更讓人喜出望外,點了雞顎(雞頸)和雞胸肉,雞顎彈牙,味濃,鹽燒或配山葵較好,山葵明顯地鮮磨,溫和而香;雞胸肉則配梅醬,梅醬極有層次。除雞串,必點上等豚大腸和豚大腸,兩者是大腸和小腸的分別。「用來佐酒必點上等豚大腸,有嚼勁。豚大腸宜鹽燒,口感像雞皮,但多一份腸的膻香。」
竹家(2365 8878)
地址:紅磡黃埔新村德民街31C1安華樓地下
日本通鄭家輝做顧問
近年香港新開的串燒店都以辛辣香口的川式為主,而剛開業的高木,則打着傳統日本串燒店的旗號,更找來有日本通之稱的鄭家輝做顧問。店子雖小,但家輝話,舖面跟足現時日本燒鳥店的格局設計,像門口高枱開着大窗,對着大街,以吸引客人進來,還有廚師面前的吧枱,讓食客觀摩廚師的串燒手藝。食材大部份購自日本,部份由大廚每天到街市搜羅。「現在日本人吃串燒前,都先吃一大堆燒野菜,特別喜歡鹽燒,所以蔬菜都購自日本。」而數到串燒中最愛,家輝必選燒銀杏。「來自日本的青綠色銀杏,鹽燒最帶出甜香,通常老輩子的人才愛吃!」
高木(2234 6828)
地址:尖沙嘴棉登徑13號地下
畫廊串燒店
最近在銅鑼灣新開的「心燒食堂」,卻是一間屬香港人的深宵居酒屋。牆上掛着的不是和風的畫作,而是香港著名插畫家Paul Lung的作品,樓梯上那幅大牆還投影着不同「貓作」,那像真的畫作與這裏的串燒,同樣讓人喜出望外。細問,才知Paul是其中一位股東,串燒以日式為基調,滲入他在台灣旅遊時的靈感,再加以港人喜歡的麻辣川味。這兒不以雞,反以蝦為主打。小記最愛的就是川式的一口蝦,撒上孜然粉,以大火燒脆,連殼食,但肉質依然鮮爽。還有心燒龍鳳串,雞翼起骨放入蝦乾,肉味中帶點蝦的鹹鮮味道,口感上一軟一脆,妙也!
心燒食堂 (2383 8686)
地址:銅鑼灣駱克道487號駱克駅22-23樓
燒鳥店狂喝新態度
傳統燒鳥店吃雞,這裏吃牛。一打開餐牌,就是牛肉串燒,用澳洲M3或M4和牛,有不同部位任君選擇。牛肩位牛味最濃,肉質軟腍;牛腩位自然最有油香;牛裙位(橫膈膜)口感最有嚼頭,越嚼越有肉味;牛肝則帶肥,但肉質軟腍。不過這裏的牛內臟燒得更出色,最特別的是汁燒牛甲狀腺,口感彈牙爽滑,咀嚼久了,內臟味慢慢滲出。再說這裏的醬汁,由日本師傅將七種材料煲足五小時,味道不會過份濃甜,適合港人。這裏環境沒有跟足日本居酒屋的吧枱設計,「現在走年輕人市場的日本居酒屋都是這樣的格局,讓年輕人發狂喧鬧、喝醉。」老闆彭先生說。提到串燒,怎能不提酒,日本人吃串燒,愛配清凉的燒酌。「串燒味濃而且很上火,配Dry的酒更搭調,不能配大吟釀,其味清香,會被串燒味道蓋去。」
Kushiyaki beco(2581 1282)
地址:上環善慶街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