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邦:把數碼港賣畀領匯 - 高重建

科技興邦:把數碼港賣畀領匯 - 高重建

壓根就不相信,撥地對本港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太大幫助(1)。

以硬件建設推動經濟是很中式的思維,對於發展中國家或社會基礎建設或許行得通,我不懂不裝懂。97年以來,港府思維方式極速回歸,在在以硬件建設推動所謂發展,高鐵、西九、以至最近的龍尾,樂此不疲。地產霸權能解釋香港所有現象,但對事情不一定有幫助,我姑且先不斷定地產商背後發功影響政府和議會決定。

打造香港矽谷 毋須撥地

平心而論,硬件的確重要。IT人最清楚,沒有硬件,軟件跑不動。倒是港府一直沒弄明白,沒有iOS,iPhone不過是件漂亮的紙鎮。是的,世界各地都有IT公司聚集(Cluster)的成功例子,比如被視為IT聖地的矽谷、港人較熟悉的中關村,還有影響力僅次於矽谷的以色列Tel Aviv。「打造香港矽谷」是港府最喜歡搬弄的口號。但矽谷之為矽谷,是人才、市場、資金、文化、體制等加起來的結果,最後才是土地這個載體。就像做沙律,材料最重要,容器固然必須,卻絕非關鍵。
發展中國家建設科技園,一是土地規劃尚未成型,二是供電、網絡和交通等基建還未完全成熟,於是政府建個園區,提供稅務優惠吸引IT公司進駐,希望藉此產生聚類效應(Clustering Effect)(2),讓性質相近的公司走在一起,透過分享、交流、協作、切磋,互相提升,聚集人才和買家,形成一個IT產業的少林寺。

但香港的情況完全不一樣。要成就一個IT聚集,需要人才、市場、資金、文化、體制、土地,而最不用擔心的正是土地。長久以來被灌輸香港地少以致樓價及租金高企的港人,理所當然地認同發展資訊科技,需要政府撥地。但事實上,資訊科技並非勞動密集產業,用不了多少地方。
Tel Aviv的面積才52平方公里,比沙田還小。被facebook收購時市值10億美元的Instagram,不過十幾員工。這些例子或許比較極端,但既稱為高增值產業,IT公司不應也不可能以堆人頭的方式擴充乃是常識,百多人的公司,若執行正確,已具上市規模。況且,IT公司亦不講究檔次、不需門面,辦一家IT創業公司,幾個員工,Soho、Cafe、工廈、共享空間甚麼都好,一個月三數千元絕對能搞定,總成本中租金佔比很低。

至於穩定供電和高速網絡,在19區幾乎都要比矽谷三藩市優勝的香港,更加不用擔心。除了對電量和頻寬有特殊需要的數據中心以外,為基建而建IT園區的需求絕不存在。諷刺的是,煞有介事為IT而建的科學園和數碼港,偏偏容不下一家數據中心。
為了產生聚類效應而建園之說也站不住腳。香港地方小,公共交通非常便利,就算IT公司散落到各區,亦比矽谷密集得多。況且,就算真的把所有香港的IT中小企放到一起,任何一個工廠區都綽綽有餘,頂多能與三藩市內昔日為工業區,今天演變成IT重地的SOMA相提並論。矽谷的格局,從三藩市到柏拉阿圖、山景城等地,連綿80公里一直到聖荷西,類近於香港、深圳一直到東莞,所謂「香港矽谷」,抱歉,只能讓我聯想起世界之窗,貽笑大方。

再說,香港現存的聚集,如旺角的電器街、金魚街、波鞋街、裝修原料區、深水埗的高登、鴨寮街、火炭的藝術村,甚至中環金融區,多不勝數,全部自然形成,沒有一個由政府規劃而成,反而政府一手摧毀的倒是不少。這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物以類聚,產業有如羊群,有需要自然懂得擇地群居。
IT中小企着重租金低廉、交通方便、獨立空調、窗戶能開關、24小時出入等,任何具備這些元素的地區如火炭、新蒲崗、塘尾道、荔枝角、九龍灣等,都有條件自然聚集IT公司。以低於市價租金甚至免費享用高檔海景辦公室固然吸引,但若非有形之手扭曲供求,我無法想像IT創業公司會在海旁甲級寫字樓滙聚。其實,政府只需在聚集自然形成後,給些諸如通宵巴士線之類的小幫忙已很足夠,之後還能抽水領功,何苦大興土木,甚至移山填海?

借IT搞地產 自欺欺人

在這些前提下,數碼港之所以出現──我不主張陰謀論,但委實找不到其他角度分析,推手的目的一清二楚,地產項目一個,毫無懸念。董生被騙十多年,早已是沉沒成本,但最不智的是為保面子,後人要一直假裝看得見IT項目這件「特首的新衣」。一個偏遠的地點,對豪宅來說是幽靜、低密度、優越感;對商業,尤其是IT創業公司,卻是孤立、招聘難、上班煩。
跟數碼港職員私底下聊天,對偏遠的地點也是怨聲載道,撇開上下班路途遙遠不說,最頭痛是推廣任何活動,其地點均是個沉重包袱,事倍功半。對於有志推動產業的人,數碼港的地點是個原罪,背着原罪去推動業界的,和為了資助而被統戰的,像在參與一場哭泣的遊戲(3),身不由己。

為原罪洗禮,建議政府乾脆把數碼港售與地產商或領匯(823),同時要求承接方延續租務條件數年,以保障現有IT租戶,並把所得收益投放回產業發展。查實數碼港有些跟其地點無關的項目,比如創意微型基金CCMF,對業界意義很大,出售物業有助提升成本效益,這類項目只會因而增加,達致多方共贏。地產商和領匯最善於把屋苑和商場的每寸空間變成租金收入,這種能力用於為照顧基層而設的公共屋邨是個詛咒,用於數碼港卻可以變成祝福,至少無可厚非。
作為商場,數碼港環境確實不錯,有山有海、有酒店、有戲院,地產商辦些活動,搞些噱頭,說不定能打造供親子同遊的數碼主題商場,成為名副其實的「數碼港」;又或者重新定位為針對自由行的高檔Outlet,騰出一丁點廣東道給港人逛逛,功德無量,皆大歡喜。

附註:
(1)這裏談的主要是資訊科技,其他創新產業如半導體、納米技術、醫藥、綠色科技等,或許可以,也或許不能對號入座。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uster_effect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Crying_Game

高重建
作者簡介:
高重建,內地手機網遊公司Lakoo的創辦人,少數成功在內地站得住腳的IT人,公司更獲知名創投基金Sequoia Capital入股。他將會一連三個周一,剖析香港IT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