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即是以大型臨床研究及統計數據來確認治療的成效,自九十年代初冒起至今,實證醫學已成為西方醫學的主流,醫療決策者、管理層、專科學會、藥劑業界等對實證醫學更是趨之若鶩,這些團體以該等數據擬定各種指引,並根據這些指引釐訂何謂標準或最佳的醫療程序(Best Practice)。
在中風範疇裏,已確認的實證包括:
•特定的中風護理設施(Stroke Unit)能提升治療的成果
•緊急溶栓治療能增加患者康復的機會
•開顱減壓手術能減低嚴重缺血性中風的死亡率
•阿司匹靈能預防再次中風
•假如患有心臟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抗凝劑會比阿司匹靈優勝
•以內膜切除手術修正頸動脈硬化亦較阿司匹靈有效就是這幾項了,除此以外的治療都存在灰色地帶,不能算是「證實有效」。
好了,就讓大家學以致用,嘗試以實證決定下列案例的最佳治療:
•患者服用阿司匹靈但仍然中風復發
•心臟房顫患者被發現同時有頸動脈硬化
•除了頸動脈硬化,患者亦有嚴重的顱內血管狹窄(這情況在本地頗為常見)
十分抱歉,實證醫學沒有明確指引這些問題應如何處理,事實上,許多並不罕見的情況都超出了實證與標準指引的涵蓋範圍。再者,實證醫學與臨床醫學有非常不同的焦點,前者往往把問題過度廣義化,個別病友的特質、患者本人對治療的取向等,是前線醫護處理病患時最重要的考慮,這些不能量化卻毋庸忽視的因素,都是實證醫學無法計算在內的。
無可否認,實證醫學確有其參考價值,但我們絕對不應把它視作神聖不可侵犯的律法及醫學唯一的準則。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