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am
停車場集合 3:10am
行到上山頂 3:20am
開始影星軌 4:45am
影完星軌轉拍夜景 5:10am
開始找位置準備影日出 6:20am
收拾行裝落山 7:10am
回家洗澡拭抹相機準備返工......
試想像以上行程日復日上演,都變了熊貓的兄弟姊妹,香港卻有一班攝影愛好者,每天都在想着擁抱太陽,不惜夜行早歸,他們都是擁抱太陽的兒女。
面書「香港日出同行」群組今年三月十六日成立,由圍威喂百多人,瞬間增至二千餘人,發起人Albert亦意想不到日出有如此魔力。
追溯故事的緣起,
大帽山。三月。
作者:邵超 攝影:伍慶泉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正能量平台
港人的生活壓力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減壓,瀏覽日出群組可能會是一帖靈丹妙藥。群組的簡介寫道:「日出,代表了一日之始,太陽帶來了源源不盡的能量,我們也希望這個群組可以為大家帶來動力」,正能量滿瀉,自得人和。是晚Albert找來群組裏九個活躍分子齊齊談攝影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是正能量爆燈的話語。一個群組的成功,自必有因。組員聯師兄稱讚:「群組短時間內集合那麼多人,拜全能的面書所賜,當然,『日出同行』名字改得好,很有號召力,好像在叫大家一齊分享攝影樂趣。」群組的logo設計每一筆都把自然環境裏存在的東西展示出來:橙色線條代表太陽或月亮升起;褐色代表山脊(喻香港根基)和四個人。四個人的理念來自於山野救援,一人遇難,一人留守照顧,其餘二人離開尋求救援,數字四是齊整之數。香港秋冬天色不佳,拍攝日出是天氣先決,義氣次之,義氣即在寒冷的夜晚,肯陪朋友一起出動。若四人同行更佳。
無論晴或雨,太陽每天照舊升起,日出時間僅30分鐘,很短,Albert鼓勵大家身歷其境才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幻無窮。群組成員把日出日落看得通透,日出的霞氣較日落的淡雅,淡淡的粉和橙色調份外迷人。科學一點的解釋,就是日出時大氣層裏的灰塵較日落時為少,所以色彩有異。日出陽氣生,由黑變光,予人朝氣勃發的感覺,相反日落則天色漸沉較易傷懷,所以日出一直是美術及文學裏重獲新生的象徵,中醫養生保健學中亦有「以待日光」的說法,待日出陽氣上升後再外出活動。
就是大帽山精神
香港人大多不識香港之美,七月時英國《經濟學人》旗下的經濟學人智庫,選出香港為二○一二年全球最宜居城市,雖有點諷刺,但台灣作家劉克襄今年來港會書迷時說過的一番話,十分中肯:「特別喜歡香港的山和城市的緊密關係,城市的旁邊就是山。
「雖然香港的山不高,但很有氣勢,站在此山望那山,有時候會被那山的氣勢鎮住。」香港天賜郊野美景,是大家應當認真看待的重要自然遺產,看商家、遊客都不遠千里來到西貢大浪西灣、大嶼山貝澳,便知有寶。
若說山界第一,日出鳳凰是常識,但群組成員就一致推崇大帽山,並擬尊稱其為神山,理據很充份:「大帽山是香港最高峯卻交通方便,位置是香港的中心點,可以拍到日出日落及銀河,素材十分豐富。」雖然大帽山不過九百多米,但山巒起伏,氣勢磅礡,四時景色萬千,天朗氣清時,可以俯瞰新界西及新界北幾乎所有地方,元朗及八鄉平原景色盡收眼底,最遠可見蛇口及深圳。大帽山上天氣變幻莫測,令人充滿驚喜,早春三、四月的日出雲海尤其最美,群組三月成立,佔盡天時地利。那季節,山頂動輒過百人靜候日出,Albert笑說:「隨便喊一聲,半數是我們的成員。」群組成員Tommy及Trucy & Fai更兩度遇到發哥周潤發,最後親切的發哥當然有求必應,充當人肉佈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