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荃灣海壩街老牌國貨公司新中聯國貨改裝而成的「荃立方」商場,今年中以「劏場」樓花形式發售,但舖位被發現與原本銷售圖則不同,「呃秤」最多20呎,最少有兩成買家、即40個舖位擬取消交易。法律界人士表示,投資「劏場」風險巨大,原業主隨時可賠定了事全身而退。
資深投資者尹柏權在今年5月將荃灣海壩街122至132A號地下至3樓共2.4萬方呎樓面打造成「荃立方」商場,先行拆售閣樓、1及2樓全層,共分拆成206個「蚊型舖」交由美聯工商舖(459)出售,由約28至250方呎,呎價約3.3萬元起,入場費約98萬元,早已全數售罄。
美聯補鑊:可原銀奉還
買家需要在本月中完成有關交易,但近日屋宇署批出的圖則與美聯在5月份推銷的不同。據市場提供的資料顯示,最少有42個舖位與原本銷售時不同,其中最離譜為位於1樓的F60號舖,面積約70方呎舖位成交價273萬元,現有部份被商場喉管位佔據,舖位面積縮水約20方呎,約值80萬元。而其餘絕大部份是將玻璃幕牆位改回磚牆,面積將減少約5至10方呎。亦有數個舖位面積較最初增大50%,該舖買家要加錢購回相關部份。
美聯隨即「補鑊」,將向所有買家講解最新圖則。美聯集團董事總經理黃子華指,「若果買家唔鍾意新圖則都可取消交易原銀奉還,就算唔受影響嘅舖位都可以唔成交」,並聲言業主並無毀約。
律師梁永鏗表示,投資拆場風險甚大,由於早年已有各類型風波發生,資深業主早已保障自己,在買賣合約訂明圖則如有出入可賠定而無須負其他責任,包括賠償期內舖價的升幅,所以買家購買「劏場」要加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