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平原河道淤泥找歸宿<br>工程師抗官僚 點泥成金慳錢

為平原河道淤泥找歸宿
工程師抗官僚 點泥成金慳錢

【本報訊】渠務署工程師林志權突破官僚制度,原本要按指示把7,800立方米受污染河底泥倒入海,但他認為不環保,主動發出40封電郵、電話和信件,尋求其他處理方法,最後得悉將軍澳污水廠拆卸污水池需買填泥,結果一拍即合,省回40萬元公帑,大堆挖出來的污泥在他手上變成價值每立方米50元,比9元的東江水還貴4倍多。
記者:呂焯均

點泥成金的林志權加入渠務署21年,前年接過清理打鼓嶺平原河道淤泥的工程後,為挖出來多達1萬立方米的河底泥苦惱。他原本要按政策,把驗出含重金屬中度污染的河底泥運到海上指定地點密封傾倒,但他認為應有其他環保方法處置。他去年5月先查詢兩個環保物料商,獲回覆是處理污泥費用大,寧用碎石或碎石屎,親證污泥「賤過地底泥」。
他沒放棄,親自打電話、發電郵及信件,聯絡渠務署其他分部及其他政府部門,並附上一張自製單張,圖文並茂介紹其構思,可是回覆都是no。三個星期後,接到渠務署廠房及土木維修組的回覆,指將軍澳污水處理廠曝氣污水池將清拆,需要約7,000立方米回填泥,要在半年內完成,把土地交還地政總署,雙方一拍即合,廢物終可利用。

參加研討會 向教授請教

土木工程師出身的林志權不懂環保工程,如何把受污染河底泥用作回填泥,又不會釋放重金屬污染環境?他遂參加一個城大教授主持的環保工程研討會,直接請教教授,獲悉可用石屎凝固河底泥。
他估計河底泥約有1萬立方米,但測量後發現只有3,000立方米,跟填平污水池所需7,000立方米相差逾半,他立刻想法補救,找到荃灣雨水隧道工程亦正挖泥,可補不足。當正式挖河底泥,最後得到的總數是7,800立方米。
平原河污泥處理原要166萬元,因而減少了20萬元,污水池也省回20萬元買回填泥,省下公帑40萬元。林志權廢物利用獲渠務署重視,該署發言人說,日後會為所有河底泥找尋其他合適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