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蔡東豪常以「溫布頓效應」,比作香港由法治、自由等維繫的Level Playing Field,吸引世界資金、人才滙聚於此。但香港這塊溫布頓福地,絕非毫無隱憂。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認為,在經濟繁華之下,已經暴露不少健康問題,有待政府、商界及民間積極處理。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香港食老本 鄰國步步逼
問: Joe,我知道你最近與不同商界管理層見面,亦不約而同談到香港營商問題。
答: 大家一直覺得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優勢,是我們能吸引國際上最好的人才。但最近當我與不同國際公司管理層打交道,發現他們覺得香港在這場War for Talent開始出現問題。大家都講兩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空氣污染好嚴重和國際學校不足,令外籍人才卻步。在吸引國際人才一仗,香港已經不是必勝。
另外,一個城市也要有技術發展、科技發展,甚至是創新,才能吸引商機,即是所謂War for ideas。舉個例子。在美國西雅圖,當局利用科技的分析,在過去出現心臟病較多的地方,會安裝Defibrillator(心臟去顫器),同時訓練了5000個志願人士學習使用有關儀器。當心臟病患者病發,可透過手機Apps發一個短訊求救,系統會通知位置最近的志願者,讓志願者馬上前往急救,把等待急救的時間縮短了六成。好像這樣的社會創新,就是我所謂走在War for ideas前端的。
請不要誤會,香港現在的營商優勢仍然是不俗的,如自由度、清廉指數等等,又背靠龐大的大陸市場,但是這些都是有一點「吃老本」的味道,是我們過去累積的優勢,不是我們這幾年主動創造出來的。香港在人才、創新等營商的健康程度令人擔心。這個情況不再改善,會連累到經濟。如何令營商環境更健康,是我們下一步要思考的地方。
問: 聽上去商界、民間也較為被動,能做到的不多。有甚麼具體的方式去改善嗎?
答: 我認為,主要方向之一,是怎讓民間同政府攜手實行一些政策,即是外國最近幾年開始提議的一種說法,就是Co-creation,透過社會各階層協力,運用民間平台、資源嘗試作出改變,如西雅圖的例子,市民及志願者都可參與其中。今天尤其可以利用不同的網上平台、群組去做這些Co-creation的工作。
當然,要成功,需要民間和政府有互相信任和共同合作的關係,才可以創造這樣的運作模型。
問: 我們在香港就聽過很多新加坡的政策,其他亞洲地區有沒有甚麼成功的措施,令營商的環境更健康?
答: 其實香港周邊地方也很主動。南韓首都首爾在90年代的時候,空氣污染也很嚴重,但政府定下短期及中期明確的目標,甚至要求當地空氣質素,要追得上旅遊勝地濟州島。為達到標準,當地計劃至2020年,所有的士、巴士、公共運輸都要改用環保電動車,以及增加單車徑。
首爾政府不但研究污染源頭,地標首爾塔甚至會隨着污染程度轉換顏色,讓全城警惕污染問題。這些都是一些好積極、破釜沉舟式的辦法。目前,首爾空氣污染程度只有過去的四成左右。
另外,馬來西亞成立了一個Talent Corporation,主動透過各種優惠(如稅務等),很有針對性地去吸引在海外的人才回馬來西亞。他們把吸引人才當做一種生意,想盡辦法怎樣可以解決他們的人才缺口。當你看到這些例子會明白,香港更加需要主動出擊。
問: 香港的營商健康指數是否已跑輸其他地方?
答: 今天的香港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尤其是香港的Business Friendliness,例如是稅制、基建、司法制度等等,無疑較很多亞洲城市優秀,絕對不輸蝕。
事實上,據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數據,香港在2011年有1340家跨國公司的亞洲總部都在香港設立。整體而言,香港仍然是外資設立分區總部最理想的選址之一,但也不能無視其他警號。
社會趨民粹 商界難發聲
問: 政府最近推出物業買家印花稅(BSD),針對外地買家,會否影響到外資商家的信心?
答: 這都是商業社會關心的議題,就是香港的社會近年趨向民粹。我見到這幾年,比較可惜的是,商界聲音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讓他們的觀點受到重視。或者,商界自身比較少參與討論,不想面對民間這些比較批判性的聲音。但是你要記得,這也不是香港獨有的情況。在美國、英國,對於商界尤其是金融機構的反感,是金融風暴後的一個社會趨勢。
商界更要加強溝通,並不是退縮,才可以主導香港營商環境的競爭力。世界經濟西去東移,有很多機會將會在未來幾年出現。未來五至十年,是一個相當好的契機。若果香港吸引到這批公司、人才來港,能創造大量就業。
回望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多少準備呢?香港目前營商環境當然仍遠勝於馬來西亞,也不會比首爾差。但論積極程度、決心等等,我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仍有很多地方可改善。
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