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顯著轉冷,部份人晚上睡覺時,打開了睡房的窗戶,但因為忽略了頭頸部的保暖,直接被北風吹襲,起床時頓覺頸痛、肌肉繃緊、活動受限,患上了俗稱「瞓厲頸」的落枕。
落枕是一種頸部肌肉痙攣的表現,中醫認為是風寒侵襲頸背部,因於寒邪易使肌肉收縮,加上頸部的經絡,主要是手三陽經及足少陽經,因睡姿不良或頸部過勞而受損,令經絡內氣血的運行受阻,經絡不通而導致局部的頸痛。
中醫主要先以不同手法替病人推拿,包括以拿揑和揉法放鬆痙攣的頸肌,再配合按揉、點壓和彈撥壓痛點及穴位以解痙止痛,力度以酸脹為度。接着,醫師會用手托患者的下顎及後枕部,慢慢向上拔伸和左右旋轉,如無明顯頸動脈受壓者,醫師亦會再用斜扳法替其整復頸椎錯位,最後會以拿揉、輕叩及擦法,替病人放鬆。上述的操作部位以局部痛處、後枕的風池穴、肩背部的秉風、肩中俞及天宗穴、頸側斜方肌上的肩井穴,及鎖骨前的缺盆穴為主。每次手法治療只需約十至十五分鐘,一般一至兩次便可痊癒。
配合針灸改善勞損
若患者伴有頸部勞損的症狀,亦可配合針灸治療,常用穴位包括局部痛點、肩井穴、風池穴,手部的外勞宮、後溪、合谷、內關及外關穴,和小腿的懸鐘穴。針刺手部穴位時,患者需慢慢活動頸部,頸痛緩解後才針刺局部穴位,冬天更可加用艾灸或熱敷頸部以作驅寒。
由於針推的療效顯著,加上治療時間短而起效快,中醫一般會以此為落枕的首選治療方案,值得推廣。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馬俊豪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