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蝕逾17億 專家:購礦眼光差<br>蒙能撇賬無了期

中期蝕逾17億 專家:購礦眼光差
蒙能撇賬無了期

【本報訊】曾經是「彤叔愛股」的蒙古能源(276)由天堂變地獄,繼去年下半年為旗下煤礦大手撇賬46億元後,蒙能在剛公佈的中期業績中再度減值16億元,令中期業績轉盈為虧,勁蝕17.86億元,拖累股價昨再跌近半成,市值由昔日曾破千億,四年間暴瀉逾九成至23億元。記者:鄧偉忠

分析員認為,蒙能的基本問題是收購煤礦時「眼光太差」,不排除集團下半年仍須為煤礦繼續進行減值。

存貨囤積情況嚴重

截至今年9月底止的上半年度,蒙能每股虧損26.44仙,錄得收入約781.7萬元,期內銷售煤炭3.4萬噸,較上年下半年度增長近一倍,但煤價持續受壓,上半年度平均售價下跌約28.7%至254.4元。蒙能存貨更似乎出現囤積迹象,期內用於洗煤及潛在銷售的原焦煤存貨達17.7萬噸,數量遠高於上半年度的煤炭銷量。
蒙能近年可謂「頭頭碰着黑」,繼上年下半年度因旗下胡碩圖煤礦加工廠項目受阻,大手將資產減值46億元;今年上半年度則因與採礦承辦商禮頓出現爭拗,部份煤炭開採業務因此暫停,須再度減值16億元;集團旗下五個礦區更被蒙古政府引用禁止採礦法禁止開採,未來仍有大量不明朗因素。

市值四年瀉逾98%

蒙能於07年在股壇名人魯連城入主下,與曾涉內地著名貪案「慕馬案」的劉丞霖轉戰煤炭行業,成為當年首批變身資源股之一,加上獲新世界(017)創辦人鄭裕彤入股支持,由「仙股」急升至08年5月的歷史高位17.7元,市值高逾1100億元,一度直迫貴為藍籌的新世界。但其後蒙能旗下煤礦遲遲未能投產,加上多次被質疑國企客戶可信性,令股價輾轉下滑,按昨日收市價0.34元計算,跌幅高達98.1%。今年5月,一直負責蒙能業務營運的行政總裁金德智更請辭,市場普遍認為「蒙能神話」已完全破滅。
有日資行分析員認為,與同樣在蒙古從事煤炭開採的南戈壁(1878)及MMC(975)相比,蒙能在轉型資源行業時遇上大量技術性問題,可能是買礦時「眼光太差」;他認為在收購煤礦時,必須做好煤礦勘探及前期調研工作,惟蒙能無論在運輸、加工,甚至環保工作均曾出現問題,似乎反映前期工作未做好,「家(蒙古)政府禁止採礦法對公司仲有好大潛在影響」,不排除未來會再進一步作資產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