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家明:「由昔日《中國學生週報》開始,法國電影已在香港累積一班忠實擁躉,資深影評人陸離當年不也跟杜魯福是筆友?」另一影評人紀陶:「法國人把很多香港新浪潮電影帶至世界,每年舉辦的法國電影節,其實是次雙城和應。」今年,三位影評人力推法蘭索瓦奧桑的《偷戀隔籬媽》,大讚敍事技巧充滿懸念,驚喜重重又不失深度,讓觀眾有反思文學與人生關係的空間。
記者:周燕 劇照由法國電影節提供
不倫之戀 《偷戀隔籬媽》
影評人紀陶、家明和鄭政恆一致推崇法蘭索瓦奧桑的《偷戀隔籬媽》。
故事講16歲天才學生Claude戀上同學的媽,設法進入同學家生活,他以這段經歷為題材,寫成周記功課,法文老師Germain每次收功課都像在看連載小說,不知不覺沉迷其中。鄭政恆大讚此片敍事技巧吸引:「學生分開多次提交功課,不停吊觀眾癮,全片透過功課裏的故事和法文老師的現實生活間,不停來回交代。」家明認為此片探討了文藝作品說故事的方法:「面對文藝作品,讀者以為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但電影裏的法文老師也沉溺其中,自身難保。」鄭政恆則說電影瓦解了很多框框,「師生關係中,老師通常是主導,牽引着學生,但電影裏的老師反而被學生控制了,電影發展下去,觀眾會發現虛構與現實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紀陶認為《偷戀隔籬媽》善於玩曖昧、陰濕,「很有趣的是,觀眾看下去會問,學生到底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因為他好像又對法文老師有興趣。」
3D色情艷舞 《癲馬舞蹈團──3D火之舞》
今年法國電影節也有非劇情片,家明和紀陶期待《癲馬舞蹈團──3D火之舞》,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巴黎癲馬舞蹈團,今次請來法國名鞋品牌設計大師Christian Louboutin擔任客席總監,在影片中展示時尚與舞蹈的結合,在八十分鐘的舞蹈表演裏,加入3D效果。
家明說:「我看過另一齣同樣以這個舞蹈團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癲馬艷舞團》,你以為艷舞團只賣弄色情?其實她們從選人、排練、創新等各方面都十分認真和專業,對藝術的追求不比芭蕾舞者少。」他熱切期待這班舞蹈員結合3D技術後,會有怎樣的驚喜演出。紀陶說,前陣子上映的《翩娜》也是套有關舞蹈表演的影片,也運用了3D技術,「觀眾不妨欣賞歐洲導演如何運用3D技術,呈現出來的美感跟香港電片有甚麼不同。」
金棕櫚大導之作 《愛》
米高漢尼卡今年五月憑《愛》獲得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鄭政恆及家明認為他的電影從沒讓人失望過,其冷靜、低調而哲學味重的拍攝手法往往挑戰觀眾心理,鄭政恆說:「他的電影常常反省文明中的不文明、壓迫和衝突,意識上很暴力,但他的眼光很抽離和冷靜。」舊作《偷拍》由一盒偷拍錄影帶開始,帶出主角一段童年憾事和1961年的巴黎血腥鎮壓事件,反思種族、殖民等話題,其固定長鏡頭的運用,能製造隱藏攝影機效果,但也考驗觀眾能耐。家明說:「荷李活片往往怕觀眾悶,所以很重視節奏,但漢尼卡的電影對觀眾有要求。」
《愛》故事圍繞一對八十多歲夫妻佐治和安娜,他們是退休音樂教師,女兒是樂手。有天安娜心臟病發,老夫婦愛情受到考驗。鄭政恆說:「漢尼卡這次以愛情為主題,取材跟他舊作很不同,我好奇他為甚麼選如此闊的主題,他到底想說甚麼?」
處女作 《奧古斯丁》
電影節選了七套新生代處女作,《奧古斯丁》是Aurélien Dirler心水之選,「作為首次執導的電影,它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野心之作,導演艾麗斯溫奴古(Alice Winocour)畢業於著名電影學校La Fémis。她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工作,演員雲遜蘭頓(Vincent Lindon)及蘇歌(Soko)有火花。」電影場景是1885年的巴黎,查高教授正研究一種奇怪的疾病──歇斯底里,十九歲的奧古斯丁是他最喜歡的研究對象,她漸由實驗品變成慾望對象。
玉女搞笑 《命中註定搭錯線》
香港人熟悉的蘇菲瑪素在《命中註定搭錯線》飾演失婚婦人莎洛蒂,遇上花弗廣告人阿查,展開一段遲來的愛情,是齣愛情喜劇。
紀陶說:「蘇菲瑪素出道多年,但觀眾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芳芳》的玉女形象,這次她有很搞笑的演出,導演設計的搞笑鏡頭很精心,但她搞笑得來還是很美麗、很玉女。」Aurélien Dirler說:「男主角Gad Elmaleh是法國著名喜劇演員。」Gad Elmaleh其中一套為香港觀眾所熟識的電影是《珠光寶氣》。
回顧經典 《白鬼子》
今年電影節回顧了導演克麗雅丹妮的作品,放映她七套劇情片及兩套紀錄片,Aurélien Dirler說:「香港觀眾可能不太認識丹妮,但她的確是法國其中一位廣受好評的導演。我們希望這次回顧可反映九套電影如何交錯,互相呼應,形成一組連貫、大膽、重要的作品。」
鄭政恆指她師承新浪潮導演積葵利維特,「她藝術成就不及新浪潮一代,新浪潮對電影有革命性的更新,她的特色不在敍事技巧的更新,而是在探討文化與政治的關係,她的電影不是吶喊,而是反思。」《白鬼子》由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擔綱演出,故事講白種女人在非洲動亂裏,如何保衞她在喀麥隆的咖啡園。
商業與文藝平衡
法國電影節是本地最歷史悠久的電影節,1953年首辦至今已來到第四十一屆,今屆電影節總共放映54套劇情片、動畫、紀錄片和短片等。
影評人鄭政恆:「相對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今天法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從近年的法國電影節選片,可看到他們在商業與文藝之間找到平衡,如法蘭索瓦奧桑(Francois Ozon)的《偷戀隔籬媽》,既有荷李活商業片的懸念,卻又在探討文學創作。」法國電影節有兩大特色,一是表現了法國是電影之鄉,體現了一代接一代的文化傳承,「今屆電影節回顧了女導演克麗雅丹妮(Claire Denis)的作品,她師承新浪潮導演積葵利維特(Jacques Rivette)。」《看守者,積葵利維特》就是她以這位良師為對象的紀錄片;二是表現了法國電影的開放性,「只要影片質素好就入選,如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的《愛》,這個導演不是法國人,是奧地利人。」
法國電影節代表Aurélien Dirler則指2012年法國片取得空前成就,在康城、威尼斯、柏林等影展獲獎,《星光夢裡人》贏了五項奧斯卡金像獎,《閃亮人生》全球入場人次累積逾4,300萬人,「今年電影節的選片充滿驚喜。」面對套套法國精品,他說沒有甚麼欣賞理論,「最好方法就是看,戲院永遠是最好的電影學校,希望選片可觸動香港觀眾的心。」
第四十一屆香港法國電影節
網址: http://www.frenchcinepanorama.com
日期:即日至12月12日
查詢電話:2527 7825
門票正價:$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