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遊樂】
今年的11月17日能在北京看到偉大的Sylvie Guillem的演出而且她跳的是芭蕾舞而不是她多年來「轉行」跳的現代舞,應是一個難得的機緣。到底在現役的舞者中,能堪稱Living Legend的也許只有她。不過,在我拿出680元人民幣買票時,我自然想到儘管那場演出以她的大名作號召(及票價標準,有更貴的但一般買不到的VIP席),但她只跳下半場全戲大約半小時的《Marguerite and Armand》,我也想到她是生於1965年的,而且這部芭蕾舞也「不太好看」。那天我剛好在北京,她參加北京國家大劇院的2012舞蹈節演出現代舞,這場演出似乎是加演的。我對現代舞興趣不那麼大,儘管她製作的《六千哩外》享盡盛譽,我也持「陰謀論」認為,現代舞應是退休後的芭蕾舞者的工作。芭蕾舞者10歲學藝,通常40就是退休年齡了。
看這場演出,也給我看芭蕾舞其中一段可紀念的歷程畫上一個句號,因為我看過盛年的紀蓮(喜歡此譯名,儘管法文雙L應發Y音)。國家大劇院的宣傳稱她為「當今全球身價最高的舞蹈明星」,但這幾年紀蓮的演出,主要只是在倫敦的Sadler's Wells劇院演她領銜的現代舞,所以我珍惜能看到她重穿芭蕾鞋。
《Marguerite and Armand》是《茶花女》男女主角在劇中的名字。這是Frederick Aston當年給馬歌芳婷和雷里耶夫這對那年代倫敦皇家芭蕾舞團的黃金搭檔編的舞,可是音樂用的是李斯特的鋼琴奏鳴曲再加上我認為沒有必要的「一些管弦樂和弦」,尤其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是不夠水準的樂團。我記下指揮Alexander Ingram和鋼琴手Davide Cabassi的名字只是予以存案,可是儘管宣傳不提名,配角陣容很強,包括La Scala的現任首席之一Massimo Murru,和Anthony Dowell也來演一個「行行企企」的角色。群舞也是「進口的」,是格魯吉亞國家芭蕾舞團(Tbilisi National Ballet)。Dowell於我像「老友重逢」,他是我的時代最著名的男舞蹈員之一,是皇家芭蕾的台柱,我看過他演出的次數太多了。他後來還當上了皇家芭蕾舞團的團長,奇怪的是他連當權傾一時的團長「文職」也退了下來,卻仍然跑到北京來演一個閒角。這也許是「跳舞的癮」之故。這些閒角在芭蕾舞術語上有個中聽的名詞,叫Character Dancer,性格舞蹈員,很多退休了的巨星可以繼續過舞台芭蕾癮!至於舞星掌政,雷里耶夫退休後不也曾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班主嗎?(19歲的紀蓮也是由他發掘的),而巴里士尼可夫則當了美國芭蕾舞團(ABT)的班主。倫敦食古不化的英國人那年竟也曾想請「還不夠老」又是文化對頭的法國人紀小姐擔當這個要職,可是她不幹(她是著名獨行獨斷的「不小姐」)。當初我也懷疑她棄芭蕾而就當代舞的智慧,但後來知道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她的當代舞得到一致的好評,而且現在的表演只賣她獨當一面的招牌,也許賺錢更多(故曰「最高身價」,北京的邀請者要付錢,會比我懂)。
Sylvie Guillem對演出要求之高早已傳誦一時,所以可以說,只要她肯出台跳舞,一定不差。是的,這戲碼只是短短的「抒情芭蕾劇」(抒情的定義可以說是容易),可是在剛開始的幾分鐘,我就看到了她當年著名的Pose(勞力士表廣告),6點鐘的腿尖獨立,又輕易地跳躍展示了180度劈腿。相信當年還沒有她今天年齡的芳婷也做不到。她的上身仍然柔軟,舉手投足都是戲!在望遠鏡下她的面部表情仍然豐富。當年看LD(希望仍有DVD版),在巴黎雷里耶夫製作的《仙履奇緣》中Sylvie是個特有氣質的美少女。從YouTube可看到她跳最難的《Don Quixote》的片段(DGG倒有一張她精采的Documentary,希望還能買得到)。儘管我不喜歡這部節本《茶花女》(維爾弟的《茶花女》是另一部芭蕾大劇),可是能看到Sylvie Guillem的也許是她「最後的芭蕾」也應算是我觀舞40年的一個感情上的里程碑了。
是的,那晚的演出尚有上半場:練習曲(Etudes),Harald Lander編舞,像芭蕾學生的排練,把車爾尼(Czerny)的鋼琴練習曲改編為管弦樂,舞蹈員從最基本的動作演到慢Fouette。主角王啟敏聽說在大陸很有名,但在這劇碼我看不到甚麼,群舞是由北京舞蹈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擔當(是學生而且還是「中等」的)。這是悶戲,連Fouette都慢得沒勁。也許用學生演是對的,因為本劇是講芭蕾舞的基礎訓練。想不到來看希薇.紀蓮的上半場是這樣的學生戲。最後也要說國家大劇院歌劇院是一流的芭蕾舞台,我期盼看下一屆的「2013國家大劇院舞蹈節」。
(本欄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