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政府對強積金要有膊 - 丘亦生

金融雲端:政府對強積金要有膊 - 丘亦生

面對民間如雷貫耳的不滿聲音,積金局昨日終於提出多項改善建議,以降低強積金收費及推行種種變革手術。不過,與我預期有差距的是,我看不到政府從中扮演甚麼積極的角色,改革強積金這回事,政府如果無膊頭,是可以天變地變情不變的。

積金局早前委聘安永研究強積金的行政成本,看看可否簡化程序及減低收費,安永結果提出了加強電子化、鼓勵整合賬戶及行政平台等措施,目標是將基金開支比率推低0.6個百分點,由1.74%降至1.14%,看似很大比例,但其實當中的0.25個百分點,是假設2018年時強積金的規模已去到5000億元,亦即以規模效益來拉低成本,造大分母來拉低比例,有點取巧的味道。
我不知道,這是否同樣意味,種種「短期」措施也要2018年才能統統落實,因為過往強積金任何變革措施,都要與業界廝磨好幾年才能出台。

安永「變節」 啼笑皆非

耐人尋味的是,積金局對於安永的建議,明顯也感到不足:「我們認為單靠下調行政成本來降低收費仍然不夠深、不夠快。」這讓我聯想到,安永早幾個月前才受幾個業界組織──香港投資基金公會、保險業聯會及信託人公會的委託,發表了一份以「客觀評估」命名的研究報告,全力維護強積金的成效,反覆論證收費合理。誰知幾個月後,竟已轉變角色,為積金局出謀獻策壓低收費。

胡紅玉建議 說得動聽

兩份報告不但封面設計類似,連內裏的圖表及引用的外國例子也有不少copy and paste的痕迹,驟眼看還以為一稿兩投,令人啼笑皆非。
我不是積金局主席胡紅玉肚內的迴蟲,所以不知道她是否也意會到市民可能不收貨,抑或真的想有所作為,因此她昨日的重中之重,其實不在於安永的小修小補,而是她自己加料的那幾招長期措施,包括:
一)設定強積金基金的收費上限
二)規定所有強積金計劃提供不同種類的低收費基金
三)設立一種簡單、低收費、穩健的「基本基金」
四)引入非牟利經營者,提供簡單、低收費的強積金計劃

我在這個欄已重複又重複,強積金要增加指數基金的選擇,甚至應該由政府設立一隻簡單兼低成本的默認指數基金,讓不想揀、不懂揀的打工仔對號入座,所以胡紅玉的建議,正說到我心坎裏。

沒政府推動 恐難落實

我甚至聽過一位有心有力的金融界高人,確實在研究如何以非牟利方式,在香港引入勁低廉的被動投資基金計劃,我樂見其成。
不過,即使胡紅玉說得動聽,但這些措施能否落實,還是要「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地拖拖拉拉,很視乎政府的決心與推動。我只見無論顧問報告還是積金局自己的建議,都沒有政府的參與,中央受託人、「基本基金」等概念,也未提政府的角色。沒有了政府的一錘定音,單靠一班業界自願吐出肥肉,難矣。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