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誤會跑步腳痛只是小問題,休息過後痛楚消失又能再跑。有運動醫學專家表示,腳痛其實已是運動創傷症狀,例如俗稱「跑步膝」的髕股關節綜合症,患者跑步時會前膝痛,若死忍不理,軟骨被磨蝕將不能逆轉,女士更是高危族,故建議跑手每次跑步前都要熱身拉筋,增加身體柔韌度,有助減低受傷風險。
記者:嚴敏慧
跑步是受歡迎的運動,但因跑步受傷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威爾斯親王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容樹恆表示,人每跑一步,腳踝、膝頭、髖關節及背部需承受身體三至四倍的重量,若身體柔韌度不足,肌肉乏力,很容易腳部受傷。跑手練習時受傷的風險,更較比賽受傷時高4至10倍,前者多為勞損性運動創傷,後者則主要為急性運動創傷。
容樹恆指出,膝頭痛、腳踭痛及小腿痛,是長跑選手最常見的痛症,不少人誤以為上述疼痛是理所當然,部份跑手更會持no pain, no gain的錯誤觀念,堅持忍痛繼續跑,到忍無可忍才會求醫,那時已患上不同病症。跑手出現腳踭底部內側痛,可能是患上腳底筋膜炎;足踝後痛則為足踝後肌腱炎最常見的症狀。
小腿痛或為壓力性骨折
至於前膝疼痛,則為髕股關節綜合症症狀。容樹恆表示,俗稱「跑步膝」的髕股關節綜合症,女性患者為多,因為女性先天盆骨較大,較易有膝外翻及X型腿,當她們跑步時,膝蓋骨及大腿骨產生磨擦,會出現痛楚,若沒有加以治療忍痛繼續運動,軟骨磨蝕將不能逆轉。另外,常有外膝痛則可能是患上髂脛束綜合症;小腿痛也有機會為壓力性骨折,不容忽視。
切勿接受不適合的訓練
容樹恆強調,要預防運動創傷,先要了解自己有否扁平足等先天病患,並配合專為足患而設計的跑步裝備,每次跑步前也要做足熱身運動及伸展運動。若腳部已經受傷,應即時求醫及接受物理治療,並要找出受傷原因,例如是否肌肉乏力或軟組織收緊,切勿強行接受不適合自己的訓練,適量調整訓練計劃有助預防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