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貨幣中的貨幣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貨幣中的貨幣 - 利世民

列寧曾經講過,小麥是貨幣中的貨幣。
上星期講通縮,提到黃金作為儲蓄的工具,有朝一日要動用的時候,也將會是慘痛地被任人宰割。讀者提出,要儲,也儲麪粉,至少也有點實用價值。商品投機王羅杰斯(Jim Rogers)也曾經在Barron's的訪問中講過:買早餐(Buy breakfast)。
買早餐,當然不是雙蛋腸仔出前一丁。肉、蛋和小麥,商品市場上都有得炒。不過,真正的商品之王,是玉米。
玉米,在我們這邊的世界,除了是打邊爐和BBQ的配角,就是煮餸時用的粟粉。但是在農產品的生產價值鏈,玉米除了可以用來做食物,也是做汽水的糖水、汽車燃料中乙醇、纖維……更是畜牧業最重要的飼料。小麥作為商品之王的日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過去了。在美國,超市貨架上,至少有25%的產品有玉米的成份。
所以今年中美國受熱浪打擊,玉米面臨24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失收,已經令玉米價格由270美元一噸,急升到320美元以上的水平。這次價格的上升,已經穿過了2008年中的高位。雖然短期內商品價格,未影響到消費品的價格。但是中期而言,成本的壓力總會影響到消費物價。
世界上,出產玉米的第一大國,就是美國,產量遠遠拋離第二出產量的中國。說是以農立國的中國,最大的限制,反而是農地短缺。有世界20%人口的中國,但是全國只有7%的土地可供耕作,水資源又短缺。短時期之內,要快速增加產量,很難。當然,玉米價格也會隨經濟周期上落,但大致上還是易升難跌。不過,沒有投機原材料商品的,要擔心的就是消費價格上升對經濟的影響。2013年,這個隱憂,不會輕過財政懸崖。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