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經濟學人》的忠實讀者,它一直是自由市場、全球化的擁護者,對最低工資這類政府干預的措施,過去一直抱持懷疑的態度,所以當我看到最新一期,竟然撰文指越來越多證據支持最低工資利多於弊,確實令我有點意外。
自新西蘭於1894年率先推出最低工資後,整整百多年,經濟學界關於最低工資的爭論仍然未見停止,有說會導致失業上升,有說沒有影響,唯一較一致的,是即使有影響也不大。不過,今次《經濟學人》引用的數份最新研究,顯示分歧進一步收窄,而且偏向失業零影響的陣營,但就對改善低收入勞工待遇,以及收窄工薪差距大有幫助。
研究主要以英國及美國為案例,英國於1999年推出最低工資,而美國聯邦政府訂立的最低工資水平,更在2007至2009年間急增四成,為學者提供了大量數據。
經濟學人︰利多於弊
這些最新研究,通常是補足了過去研究的不足,即忽視了地區本身的獨特因素如勞動人口增長的差異等,以致結果往往高估最低工資對就業的拖累。新的研究進路,會比較兩個最低工資水平不同的相鄰地區,以盡量剔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按這個方向進行研究,則最低工資對失業率幾乎不構成任何影響。
或者有人會說,經濟好或者無事,你看看經濟差時會怎樣?英美的最低工資,均經歷了經濟起伏周期,而且美國更加在海嘯期間大加最低工資,但研究發現,即使經濟差的時候,最低工資對就業的影響沒有因而擴大。
為甚麼企業面對成本壓力也不用炒人?一來直接受最低工資影響的打工仔只有約5%,二來企業窮則變變則通,往往能發揮小宇宙,把這些額外的成本消弭於無形。
一份由三個學者發表的《Minimum Wage Channels of Adjustment》的論文,便集中探究管理層如何調整策略消化最低工資,他們搜集了2007至2009年間兩個美國州份快餐業的大量數據,並以問卷方式訪問了逾1600位員工及66位經理。
研究發現,老闆化解的絕招,是加價,可以把連同最低工資在內的三分之二成本上漲解決。再者,成本也不是一面倒上升,那幾年最低工資令員工流失率由10%跌至5%,減少不少員工離職、招聘及培訓的成本,卸掉部份壓力。
企業板斧多 利潤照升
另一式內功心法,則是提升效率,估計可扣減23%的成本上漲影響。雖然這些連鎖快餐店的經理,平日已要被老闆「捽數」,但他們面對新一波的工資上漲,往往又能搜索枯腸,再度出一些新橋來,如提高員工的服務承諾,又或調動員工的工作時間,以配合旺淡市的不同需求等,最低工資反而成為不斷提醒他們要變革的動力。
傳統經濟理論預言的裁員或削減工時,只會被他們視作最後手段,擔心此舉會影響員工士氣,從而令服務表現滑坡。
那麼,做了種種防衞,利潤能否保得住?調查顯示,這些快餐店的盈利年年增長,直至2010年度才大幅倒退兩成。
不過,除了最低工資的因素外,食材成本大漲,以及美國經濟明顯放緩,才是令利錢再也守不住的主因。
研究的結論是,就算推出最低工資,但與商戶恒常面對的其他成本挑戰(租金或食材)比較,也是小菜一碟,遠未到傷筋錯骨的地步。其實香港的情況何嘗不是一樣,去年5月實施前喊聲震天,但年多以來失業率持續在低位徘徊,而且近來經濟絕非特別旺盛,甚至剛與技術性衰退(GDP連續兩季按季負增長)擦身而過,依舊有工無人做,說好了的影響呢?
如果說有甚麼政策的副作用最言過其實的,我首選最低工資。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