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董陳爭未解決 - 添馬男

中門大開:董陳爭未解決 - 添馬男

由梁振英及邵善波導演的特區中宣組織部呢場鬧劇,暫告一段落,以林鄭一錘定音,淡化中策組的政治角色作結,以免火上加油。表面上大家偃旗息鼓,但內部則火頭處處。今次鬥爭乃內鬥,並非梁營與泛民之間的角力。呢個內部矛盾,由15年前董陳之爭,一直鬥到今日,背後涉及北京對特區管治的兩條路線。

問責制 vs 政務官

回歸前中英雙方均高度評價政務官為主體的行政管治模式,在回歸大典中穩坐中間影相靚位的紅衣陳太就係象徵。特區成立後,董陳之間矛盾漸露,原因係政務官並非只係執行工具,而係代表一套現代管理的核心價值,包括程序公義、法治、理性等。但行政長官有自己政策及政治議程需要落實,結果便出現了矛盾,政務官被指阻礙特首施政,北京對政務官的寵愛也日益消減。親中智囊及北京官員決定推行問責制,為特首建立自己政治班子,陳方安生反對不果,董陳正式決裂。
問責制只係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因為香港政治體制特殊,實踐起來荒腔走板,嚴重打擊市民對政府信任。因為政治班子組成方式欠缺一套合理制度及程序,而特首之政策及政治綱領,又未經普選民意認受,結果形成一班業餘政客與專業官僚角力,政務官認為政客及特首欠水平,一味政治掛帥,而問責政客則認為官僚保守欠創新,一味死抱程序,作風官僚主義。

上任曾蔭權政府是折衷產物,北京認識到過於急進建立政治班子,會引起社會反彈,於是便作戰略性退卻,由政務官系統出任政客,平息矛盾,因此過去七年內部政爭得以緩和。但梁振英上場,正式代表董建華路線復活,因此加大力度貫徹政治班子建設,以駕馭政務官自是理所當然。昔日為董建華問責制曾出謀獻策之邵善波正式披掛上陣打先鋒,他及高靜芝等任務是要完善董建華問責制,擴大政治任命至公職委任,為日後中央落實廿三條打政治宣傳戰,建立政治網絡。
可以預見,過去幾年和風細雨政局將一去不返,香港又再陷入董建華第二任時政爭不絕境況,只不過今日的林鄭,究竟有否當日陳太硬淨,抑或最終背叛政務官系統,選擇與梁振英全面合作,好快有答案。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