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er食堂】
像《深夜食堂》的獨白,「當人們結束一天忙碌工作,有人趕着回家,亦有人意猶未盡,想兜遠啲路再回去……」每個人都有個心靈食堂,可以是街市大排檔,亦可以是自己家中的廚房。喜愛「搵食」,亦鍾愛煮食的中銀香港(2388)總經理兼投資主管陳少平,不愧是一位「食得、煮得、(盤房)炒得」的「賓架」,無論是山頂大宅的廚房,或上環皇后街熟食市場的「打冷」小店,都是他的心靈食堂。
記者:劉美儀 攝影:何家達 程志遠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生路遇挫折,下班後蹓躂小舖吃份煎蠔烙,或三更夜半夜焗個蛋糕,充電減壓,滿足心靈,再上征途。
擁有逾20年銀行財資及司庫工作經驗的陳少平,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及雷曼海嘯,兩次風暴他說都身處風眼中,從美資大行花旗,到中資一哥中銀香港,環球經濟核心亦西向東移。
焗蛋糕也有失敗時
在「食與煮」的過程中,他體會人生好比投資市場,「要迎向波動同不穩定(we thrive on volatility and uncertainty)」,唔好貪勝不知輸,但亦要懂得放低向前,「切忌劃地為牢,陶醉自己安樂窩(comfort zone)」;就如焗蛋糕,「結果可能好好味、好成功,亦可能完全失敗」。
他說,昔日外滙孖展興盛時,中環邊陲至上環永樂街一帶,「艇仔」公司林立,潮州人肯捱又搏命,故不少外滙同業皆是「架忌冷」(潮州話:自己人),上環一帶亦衍生了不少潮式食肆。
沿着德輔道西甫轉入皇后街,熟食市場便躍現眼前,一樓全層約有10間食檔,中、西、泰、尼泊爾式一應俱全,食客坐在中央,可以「crossover」落單,煎碟潮式韮菜粿,或在鄰檔叫碗豬什湯,街坊味甚濃。
皇后小店成心靈食堂
食物是心靈的「鎮定劑」,身為潮州人,陳少平對打冷自然情有獨鍾,他指人處於低落沮喪時,往往「需要能喚起家庭及珍貴回憶嘅心靈食物」,每遇低谷,皇后小店便成為他心靈食堂之一,每一兩個月總會來訪一次,與舊老闆花旗香港前行長陳子政,以及大夥盤房同事,亦曾在此大快朵頤。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大鱷由炒泰銖、韓圜到最後賭港元,整整一年,盤房氣氛大多是愁雲慘霧,他說放工後會在這兒啖口小吃,「會諗起媽媽的菜、嫲嫲的餸」,喚起兒時曾跟隨父母在上環一帶覓食的回憶。
2008年下旬雷曼倒閉,但市場隱憂早有迹可尋。歸根究底,他認為,雷曼風暴反映華爾街大行在架構文化產品創新上層層叠叠,「去到太盡」的結果,最終導致自己與市場承受「毀滅性」衝擊。
炒房內實搵到花旗人
昔日號稱銀行界少林寺的花旗,是陳少平踏足社會的第一站,他亦以曾在花旗工作為驕傲,對銀行好有感情,「今日你喺任何一間炒房,搵唔到一兩個人係無做過花旗……」足見花旗在財資界的地位,人才輩出,像「黃逸思、梁錦松、陳子政等殿堂級華人賓架主政時代,銀行唔單止財技管理掂,佢哋仲有宏觀視野同氣度……」
可惜時移勢易,市場驟變,傳奇不再,如他所言,人總要迎向波動同不穩,「人生有幾個十年?」他說人到中年,危機處處,但能夠突破框框,危機可以轉化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