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讀陳之藩文集有懷 - 舒罕

蘋果樹下:讀陳之藩文集有懷 - 舒罕

多年前讀董橋先生的一篇散文,某處說到林文月和兒子的交談,林先生以為由理科再轉入文科的人會更有感觸,說那種心情該是溫暖而感傷的。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
後來輾轉得到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印行的陳之藩先生選集《劍河倒影》,更明白了前面林先生那些話的份量。顯然陳先生的文章便是由理入文,盡性揮灑的極佳典範。我甚至覺得陳先生壓根便是一位不寫詩的大詩人,他的經歷,他的思想,他的性情,他的文章,無一不是滿貯詩人氣息。
文章初看簡約凝練,沒有多餘枝蔓,甚至沒有多餘的形容詞,但是放口一讀卻發現絕不枯槁,反而有流轉自如的潤澤之氣,這豈不正是詩歌的極高明境界。東坡說自己寫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讀陳先生的書,亦作如是觀。
陳先生的大陸版文集其實不多,而且每多刪削,都是令人氣悶的所謂「潔本」,除浙江版外,黃山書社又印行一套四本的文集,機緣巧合我得了一套毛邊書,盈掌小冊,參差不齊似乎毛髮蓬然,也算有趣,然而內裡刪削如故,不過出版者尚有良知,明言標注「此處刪去若干字」,大約也是為讀者留下標識,以便自網路間補璧得全吧。
今年二月裡陳先生逝世,哀悼之餘,不禁暗下決心當購求先生完整文集以作存念。臺灣天下文化緊急加印,成精裝作品集一函,真是校印俱佳,以此悼先哲,慰讀者。到手後按時序讀來,發現先生為文亦有清晰脈絡:早歲漂泊海外,孤寂中不免感傷,少年激憤之意氣亦時時有;晚來定居港島,哲人之思益盛,文筆益加簡潔高遠,而抨擊專制,呵斥倒退則如一,或者說力度更蒼勁老辣,只是隱匿於談詩論文憶舊念遠的背後,不易察覺罷了。
陳先生睿智豁達之人,於一己之生死榮辱,想是早已淡然處之,而後來讀者讀其書,未免念其人,其中的追懷怕仍是會不絕如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