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早前推出大埔一幅土地招標起私家醫院,土地面積達5.48公頃,只要求最少提供300張病床,相比現時有私家醫院只有大埔用地約14%,已可提供不少於300張病床,顯示大埔用地隨時成為審計署報告狠批的仁安醫院翻版,起醫院變起豪宅。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大埔用地太大,有浪費土地之嫌。
記者:陳沛冰
政府早年批出1.92公頃土地興建仁安醫院,但有約一半用來發展豪宅,仁安只用約1.03公頃土地提供約400張病床。審計署報告指本港土地匱乏,批評政府當年土地規劃不足,並指荃灣港安醫院只有0.79公頃土地,便可以提供不少於300張病床。
「300病床1公頃地就夠」
政府早前推出大埔全安路一幅約5.48公頃用地,招標興建私家醫院。雖然部份土地不能有建築物,但標書列明醫院總樓面面積不能少於約38,700方米,以及不能超過約64,500方米。
另一幅招標起私院的黃竹坑南風徑用地約2.75公頃,標書指明總樓面面積不能少於約28,000方米,及不能超過約46,700方米。標書只要求醫院最少有300張病床,投標者提供多過300張病床可獲加分,當時政府預計醫院提供300至500張病床。
但政府將興建的公營天水圍醫院,計劃提供300張病床,土地面積只有約1.3公頃。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表示,聖德肋撒醫院佔地約1.17公頃,總樓面面積約68,900方米,提供801張病床;仁安醫院總樓面面積則約36,000方米。
梁家騮表示,政府堅持推出大埔如此大幅土地起私院,在香港土地珍貴下有浪費土地之嫌,「起300張床一公頃以下就夠」。政府應在市區找面積較小的土地招標起私院,吸引更多人投標。
有曾研究兩幅用地的醫療界人士指,大埔土地面積很大,進行規劃時可以「任劃」,提供500張病床仍很「鬆動」,「但係唔會起咁大,都冇咁多客」。黃竹坑土地限制多,醫院地底有鐵路,擺放病床及儀器時要遷就,面積不算大。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表示,兩幅用地面積不會過大,為確保土地用得其所,標書規定最少70%總樓面面積用作臨床服務及相關支援設施;標書保留彈性,投標者可視乎其發展計劃提供更多病床。該局預計明年初公佈投標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