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寶樂3:殊陶同歸

陶寶樂3:殊陶同歸

陶瓷工藝,由碗窰到廣彩轉型到今日,只剩下一系列陶藝教室,不論甚麼身份職業,名食店老闆、中醫師、設計師、老外和小朋友都樂在其中。大抵殊「陶」同歸,只要陶泥在手,都能在搓搓掐掐間找到真趣味。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伍慶泉、楊錦文

欲速則不達

「大陶工作室」老闆Chris,算是香港第三代陶藝家,他認為很多香港人學陶心態頗現實:「學生好鍾意一入嚟就指住架上面啲杯問:『我要學幾多堂先可以做到呢一個?』我教陶瓷,從來唔會教學生做我嘅作品,因為你要開開心心做出自己作品,你先會滿意,跟住人哋嘅嘢嚟做,一來唔開心,二來都唔係自己嘅嘢啦。另外,學陶切忌心急,欲速則不達,你一心急,嚿泥就會唔聽話,燒完隨時爆裂,到時就乜都無。記住,做陶瓷最緊要開心,每每想着成品,唔會有好作品。」
那這代香港人的陶藝作品,會有甚麼特徵嗎?合夥人King:「其實都唔算有乜特徵,勉強要講嘅話,或者好似我手上呢隻杯咁囉。」她手上的陶杯形狀很有趣,粗大杯柄內藏陶製波波,一搖就會發出鏗鏘響聲,真有趣!港人創意還陸續有來,「有學生同樣整杯,杯柄竹笋形,上面寫住『好』同『秋』兩個字。」好詩意,夾起來與廣東話「好揪」兩字同音,「哈哈!係咪好無聊?」

King的作品簡約流麗,是Jacky最愛。

這陶杯的粗大手柄,內藏陶製波波,一拿起即時發聲。

陶瓷最簡單純粹

即使忙極,「囍宴」老闆兼大廚Jacky Yu在港的時候,都會盡量每星期去一次「大陶工作室」,原因好大路:「覺得放太多時間喺工作唔係好事,總得做番啲自己鍾意做嘅事,尋找番自己。」實情是因為製陶整個過程夠單純,「唔同畫畫,雖然兩者需時差不多,但對我嚟講畫畫仲大工程,我唔係話要畫到好似張相咁靚,但要畫到幅畫有生命就好難。做陶瓷,由搓一嚿泥到完成一件成品,攞喺手上嗰陣會好開心。」
他強調靈感來自日常生活,例如行街市見到阿嬸切蓮藕,就會想到弄一個蓮藕杯墊;把陶泥當湯丸搓,壓偏陶泥在上印個手指模就變成一個筷子座,可擺在「囍宴」使用,「呢個筷子座最受歡迎,店舖開張嗰陣已經有,擺喺餐廳成日俾人攞走,到今日我都仲做緊,添貨。」連創作靈感都來自街市與廚房,飲食與藝術確實同體,終明白他所說的「放太多時間喺工作」是甚麼意思了。

在陶泥壓出指模,再在指模塗不同顏色,這筷子座一做就幾十個。

他喜歡製作一些用得着的器具,放到「囍宴」使用。

Jacky希望透過陶藝,可以尋回自己。

新創作蓮藕杯墊,不用望啦,自用,在囍宴尋不着的。

陶製碗碟盛藥材

這個年輕中醫師叫Clifton,經常見報為讀者介紹合時湯水,計劃明年出中醫藥書,但嫌用來盛藥材的碟子太悶蛋,「我想整到好似日本懷石料理啲碗碗碟碟咁,配合藥材同唔同季節用唔同盛器,所以個零月前開始學陶瓷。」可愛的想法,做出可愛的作品,花花碗與紅葉碗色彩着實豐富,我最愛他製作的小鯨魚,魚腩與魚頭皆開洞,「我諗住喺鯨魚肚種棵芽菜,芽菜長大標出嚟,咪變成噴泉囉。」

用這些陶製碗碟盛藥材,感覺中藥也沒那麼苦了。

為展覽努力

做了多年產品設計師的Fion說:「我成個人磨鈍晒!」學陶藝本來只為減壓,後來索性辭工做全職陶藝師。她的作品少女味很濃,蕾絲吊墜、尖頂小屋,開滿花的小山丘等等等等,像引人走入童話國度,「做吓自己鍾意做嘅嘢囉。」現在她食積穀,所以幾個月後可能要找工作,但仍享受天天與泥巴玩遊戲的日子,現為個人陶藝品牌Mimuthings及來年三月的個人展覽努力,感覺非常快樂。
Fion的好姊妹Eva,則是在職時裝設計師,不知所故弄了個手柄大過杯身的大牙杯,於是開始製作巨型手柄杯系列。她現在沉迷大牙,也為十二月在「Soil」舉行的展覽會趕工,「我成個禮拜最期待上陶藝班嗰一日,成班人一齊傾偈整陶泥,好開心好搞笑!」但見枱面滿是一隻隻大牙,都未明白她想幹甚麼,惟有等十二月展覽啦。

Eva製作的大牙,撒滿一枱。

Fion作品色彩豐富,賞心悅目。

大陶工作室(2528 0672)

地址:灣仔摩利臣山道33號幸運閣1樓
網頁: http://coboworkshop.com

慈善陶藝社

踏入第二十六個年頭,「樂天陶社」可謂香港最早一批的陶藝學校,陶藝家Fiona:「其實香港啲陶瓷工作室老師,都係七八十年代石灣陶瓷老師,喺九十年代外國讀完書返嚟,再開工作室開始。」
迫遷,「樂天陶社」由藝穗會搬到中環,做了很多慈善活動,希望藉此推廣香港陶藝,如印尼海嘯時,他們用一星期時間製作陶瓷義賣,籌得十萬元賑災;又如早年永利街李澤裕的活字印刷舖執笠,樂天陶社也策劃了一次陶藝義賣,學員都用李伯的活字粒在陶器上刻字,賣到的錢捐給李伯幫補生活,Fiona:「不過我啲學員係外國人,英文法文德文乜都有,中文字粒我哋真係執唔掂,所以啲陶器淨係可以印英文。」為宣揚環保,Fiona又製作了一批陶杯,送給斜對面的「公利真料竹蔗水」,好讓他們減少用紙杯。學員們說製作陶器可以全神貫注,喜歡那種心田一片淨空的感覺。

歷史悠久,學員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人。

送陶杯給「公利真料竹蔗水」,宣揚環保。

樂天陶社工作室(2525 7949)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29號3樓
網頁: http://www.potteryworkshop.com.cn

陶藝Discovery Channel

撇開古董陶瓷,香港既然有的是陶藝教室,卻還不流行買賣陶瓷,何解?「藝舍創作室」創辦人賴志剛在浸會大學教陶藝,1987年讀書時已被學校欽點,向英女皇展示製陶技巧,「一來香港人屋企細,得嗰幾百呎,唔好話藝術品,雪櫃都未必夠位擺啦!二來就算幾出名嘅藝術家,作品開價幾千一萬,你又會覺得好貴。其實你計吓,我一件作品通常要製作五十至一百個鐘,根本唔貴,仲有原料?燒工?油錢?場地錢?」
明白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不能同工廠貨相比,但打開銀包,始終要面對現實,所以好多陶藝家都會開班授徒維持生活。現在很多中小學都跟藝舍合作,拉大隊來上陶藝課,也有藉此教學生各種物理配搭與變化。賴志剛:「陶瓷仲有好多得意用法,例如喺飲河水或井水嘅落後地區,低溫陶瓷可以用嚟做濾水器,陶瓷裏面嘅細孔可以透水,同時又可以隔開細菌同過濾性病毒。仲有,我哋仲可以利用陶瓷的透水同吸熱特性,將水降溫……」阿Sir即是阿Sir,我彷彿看了一集《Discovery Channel》,失敬了。
採訪當日,見到小朋友Yondi跟爸爸一起搓陶,想是爸爸教仔,誰知爸爸說:「唔係,係我抄緊佢嘅設計至真。」Yondi兩歲半開始愛上玩泥的觸感,現在四歲半的小手,搓出來的長頸鹿圓圓潤潤,紅巴士裏面還有軚盤,還被老師選中參加比賽。

賴志剛手上的陶碗,碗內外圖案可拼出魚兒圖,概念可謂全球唯一。

碗內是魚兒在照顧魚卵的畫面。

側身看,連魚鰭都可內外拼合,仍是一條魚。

長頸鹿企得四平八穩,爸爸無幫手的。

藝舍創作室(2690 1238)

地址:火炭黃竹洋街6號嘉民沙田物流中心二期19樓
網頁: http://www.arthom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