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下的特殊教育 - 梁亦華

市場化下的特殊教育 - 梁亦華

日前,平等機會委員會公佈了融合教育的研究報告,指出接受融入教育的特殊學習需要學生(Special Education Need, SEN)在主流學校中得不到應有關顧,小部份更受到欺凌,平機會和社會各界對此感到「震驚」和「譁然」,更有不少傳媒簡單把它歸因為教師歧視特殊需要學生。事實上融入教育的成效廣受質疑,如此簡單歸因是否足夠,社會和教育局又有沒有可以優化的空間?
如平機會報告所言,資源不足、培訓不對口等,固然是融入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可是現時高度市場化的教育環境,又是否容許讓學校和教師關顧SEN學生呢?自教改以來,教育局以融入教育為名,成本效益為實,強行令大部份特殊學校關閉或轉型成一般學校。同時,教育局又銳意發展教育市場化,在中、小學之間掀起競爭,以市場之力來提升學校成本效益。那麼,作為市場(家長與學生)所看重的是甚麼?是大學或名校升學率、文憑試奪A率、校際比賽的獎項,如能得到傳媒曝光率則更佳。校方把爭A奪獎的責任下放予教師,教師則在日常教學以外絞盡腦汁,盡力為學校贏取各類獎項,以提升學校在社區的知名度。不少教師,尤其是合約教師,在學期之初便須爭奪各級尖子加入自己所帶的課外活動,以便贏取獎項在學期末交差,爭取續約。如此競爭風氣下,連一般學生的關顧也難以顧及,何況SEN學生呢?
合約教師被迫配合市場主導的績效文化,實在出於無奈。那麼沒有續約疑慮的常額教師又如何?部份常額教師希望學校增撥資源融合教育活動,卻被規勸不要太「張揚」,否則便會被家長們標籤成「特殊學校」,來年收生堪虞。旁人可能認為校長們過於功利,可是在縮班殺校的陰霾下,學校的憂慮確有道理。這也反映了一個社會多年來不肯面對的事實──抗拒融入教育的不是學校和教師,而是市場!
平機會一如既往地提議加強教師發展,如把「特殊教育列為必修科」,以便教師「及早識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這些千篇一律的建議又能否對症下藥?在學校而言,新高中改革如火如荼,即使鼓勵教師進修,也會先選通識、語文等課程來提升公開試成績;在教師而言,接受進修後便意味着成為教員室中的「特殊教育專才」,來年學校編班時,他們會被編往甚麼班級?答案可想而知。可見,特殊教育的問題根本不是「特殊教育是否必修」,又或「教師能否識別SEN學生」,而是教育市場化下特殊教育的定位問題。說實在,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出現。早於融合教育推行之初已有不少前線教師提出意見,但異議者都被扣上「為保飯碗,害怕競爭」的帽子。十年前教育局選擇了只重視成本效益的市場化之路,把特殊教育的辦學責任交予市場,早該預見有這樣的結果。既是如此,平機會又有甚麼好「震驚」,有甚麼好「譁然」呢?

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