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寶樂1:陶器樂燒窰

陶寶樂1:陶器樂燒窰

《白玉金邊素瓷胎》清乾隆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最佳博物館管理員

中國陶瓷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時發展至最高峯,清代景德鎮官窰的出品聞名全球,民間的陶器創作也特別圖案豐富和多姿多采。乾隆愛陶器,在皇宮設典藏館收納各種文物,又於乾隆二十年下令製作陶瓷和青銅器圖冊。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他,作詩近四萬首,更在喜歡的陶瓷底部鐫刻「御制詩」,寫下該陶器出產自哪個窰、年代、風格、對該作品的個人感想等等,順便又講講自己的為君之道,至今估計共寫御制詩二百多首。其中一百一十件刻有御制詩的器物,現藏於故宮博物館,資料如此齊備,難怪被文物學家笑稱為「最佳博物館管理員」。
乾隆這首《白玉金邊素瓷胎》,就是寫他有多欣賞一個青花瓷,在滑淨素白的瓷胎上,巧妙地勾畫出龍與鳳,青花瓷本身玲瓏剔透,龍與鳳形態靜中見動,實在是「萬般好」。記者:陳慧敏 攝影:伍慶泉

去年蘇富比以二億超高價,賣出清乾隆琺瑯器「古月軒」,上有乾隆提詩《錦雞花石》,是為歷年最貴。

百中選一的珍品

乾隆玩的陶瓷,大部份出自御窰,工匠、用料與窰爐都是最高級的,窰場大過屋舍,陶製品一造就是一百幾十件,他只在其中精挑細選一件,其餘全部燒毀,逃過一劫而能流出市面的,理論上都是「次貨」之身,但仍屬一級佳品。今日香港再沒窰場,剩下零散的陶藝教室,而教室用的多是電窰,因為夠安全火力又夠穩定,最重要是可置放室內。火炭「自得窰」的陳錦成卻反其道,在工廠大廈天井用真火製作「樂燒」,陳錦成:「話說十六世紀的日本,有個專門服侍大將軍的茶道師千利丘,認為用大爐一燒就燒出一千幾百個的茶碗太濫,不夠特別。某次,他想為一星期後舉辦的茶會燒製茶碗,當年要令窰爐升溫到攝氏千幾度,最快都要一兩日,燒完冷卻又要一兩日,哪有時間?於是他找人設計個細小的窰爐,只燒製幾隻茶碗,待陶瓷燒到剛成熟時就揭蓋取出,把燒到如紅鐵一般的陶瓷丟入凍水高速冷卻,這就是『日本樂燒』;若製作日本樂燒時塞住煙囪,減少窰爐裏的氧氣,就是『還原燒』技法。」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時,北美洲的藝術家照辦煮碗用還原燒燒製陶器,但他們不為食具而製陶器,所以會用磨成粉的銅、鐵、錫、鉛等不同化學物料替陶器添色,這些化學物料會互相混合,一經氧化就成了更多色彩的釉藥。燒好陶器後,他們不用凍水冷卻,直接把燒紅的陶瓷丟入放有木糠、碎紙等物料的垃圾桶,再真空密封,讓陶器再次在烈燄裏燒掉釉藥裏的氧原子,同時吸收桶裏浮游在黑煙裏的碳原子,陶器就會再一次產生化學變色,這叫「後還原燒」。

製作樂燒需強大爐火,一次已燒掉大半罐石油氣,全程消費約$1,400起。

雙臂抱出陶瓷,望到都心驚膽跳。

千二度高溫玩命

製作樂燒陶器很大陣仗,但見陳錦成拿起石油氣罐,身穿價值八千大元、能防1,200℃高溫火燄的美國軍裝消防大衣,冚上面罩,載上軍用防火手襪,對住爐火,一臉緊張。
有現代石油氣相助,約四十分鐘,爐火上升到接近1,200℃,他透過小鏡子的反射,看到爐裏的陶器泛起亮光。「搞掂!」他大叫一聲,然後揭蓋,陶瓷燒成亮眼的火紅,他用長鐵兩秒一件的夾起陶器,快速丟到放滿木糠的鐵桶裏,蓬一聲,鐵桶裏的木糠着火冒煙,他又第一時間蓋上鐵桶蓋,等二十分鐘作「後還原燒」工序。陳錦成:「樂燒的動作好大,好熱又好危險,要在陶器燒到最熱之際夾出來,再丟入鐵桶作後還原燒,強烈的冷縮熱脹,作品好易銷毀。」樂燒要求出窰時間快狠準,細小的陶瓷可以夾出來,若製作大型陶器,他就得用更強的防火物料把自己包起,親自用雙臂將作品抱出來。那麼危險,為何還要這樣做?陳錦成:「那為何你要玩笨豬跳?刺激嘛!人應該有探索與冒險精神,我把傳統要求十幾二十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序,濃縮到兩小時,是否好激烈呢?全世界最快啦。不過要強調的是,由於轉移作品時可能遇到冷風,作品又可能黏到不同物料的化學元素,所以會影響作品成色,每次燒出來都會有不同效果。」

溫度計以約每十秒1℃的速度急速升溫,若溫度計顯示980℃,窰爐已經是1,200℃的世界。

二十分鐘後完成還原燒工序,開蓋煙霧瀰漫。

自得窰(2787 5544)

地址:沙田穗禾路1號豐利工業中心4樓24室 查詢: http://www.i-kiln.org.hk

燒出來的陶器像一嚿炭,仍在燒,丟到水裏洗刷才知結果。

三件陶器用同一種釉藥燒製,卻呈現出不同色彩。
A:日式樂燒
B:輕度還原燒
C:做得徹底的還原燒

他們學印第安部族的作法,用頭髮在燒熱的陶器上抹出紋理,陳錦成:「後生女的頭髮最好,髮質細緻又夠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