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曾明言,待選舉呈請的官司完結後,會交代大宅僭建始末;惟官司完結後,卻先以法律程序未完,後以需研究法律問題為由,拒絕兌現承諾。梁振英出爾反爾,其實毋須奇怪。
從爭奪特首之位到上任不足五個月,梁振英到底講過多少空話?承諾以信託形式代持DTZ股份,但行政會議成員個人利益登記冊卻顯示梁仍以個人身份持股;承諾增設「特惠生果金」,結果敬老金變成須審查資產的扶貧「長者生活津貼」;承諾容許學校可自主決定初中班級人數,卻不許學校決定每班人數;承諾成立科技局,計劃最後擱置;承諾開誠布公,但國民教育、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等的諮詢,又是如何進行?對梁振英而言,信口開河其實和呼吸一樣自然,梁氏空話肯定陸續有來。
《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位高權重的人,即使如游絲般的片言,份量都重若綬帶;如青絲帶般的隻語,份量都如大繩;此所以從政者須格外謹言慎行,不隨便許諾,亦絕不輕諾,「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唐會要》卷二十七記載,唐朝德宗皇帝承諾只徵夏秋兩稅,及後卻徵收其他稅項,令百姓不樂,結果造訪農家時,被農戶當面痛斥言而無信:「蓋由陛下詔令不信於人,所以然也。」人心的動搖從言語開始,領袖的承諾,如果只是信口空話,必會令自己誠信掃地,影響管治。德宗平庸,也明白箇中道理,隨即免除賦役,以挽回民心。梁振英挾着君臨天下的氣燄登特首之位,連番失信於市民,卻只會重複「我會履行承諾,向社會全面交代有關問題」的廢話。其言其行,正正在告訴市民自己是甚麼貨色。香港人要問的,其實不是梁振英何時會履行交代大宅僭建的承諾,而是還要忍受這廝到幾時。
小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