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帝國主義與難民營建築 - 仰止

蘋果聲色:帝國主義與難民營建築 - 仰止

先在此向各位作者說對不起,本來已相當稿擠,但看到鄧小樺的文章仍然忍不住公器私用,想說幾句有關對建築的一些廢話。

超過三十年前了吧?跟她一起到侯斯頓的城區,看那些全玻璃的建築大廈,那時是當景點遊的。從大堂仰望,都是一塊塊玻璃的構成,神奇、明亮、現代化,簡直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後來才知道,這已經是後現代揭開了序幕。
非常富殖民地色彩的舊滙豐中環總行,被拆建成如今這個模樣,當時跟所有中了殖民地毒的朋友一般,老覺得所謂現代化就是對傳統的摧殘。後來我們偉大的貝聿銘在旁邊弄了一座更宏偉的中銀大廈,才猛然覺醒建築本來就是政治的,如今這兩座中環地標令我想起了帝國主義殖民地建築。舊滙豐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殖民地變成穿上全身閃亮甲片的、後現代的外衣,本質上仍然是顯示它本身的偉大和帝國主義色彩。
當我站在上海灘頭時,我以為自己回到了舊租界的時代,一座又一座各展醜態的後現代、後後現代建築十足便是資本主義殖民地的樣子,每一座都要顯示它的宏偉、華麗,已經不顧周遭環境是否協調,是否突兀了!所以我很不想去上海。
至於香港,我每天乘車經過各私人屋苑、公屋、居屋,平至幾百萬一個單位(恕我用這個折墮的詞語),貴至千萬元的單位,都是密集式的、沒性格的建築。我稱這些建築為難民營建築,它的出現不是要炫耀些甚麼,而是努力把以為自己終於有個家的人擠進去生活。一個到處都是難民營建築的城市,你還想要些甚麼像樣的公共空間?